莫小米
北京讯:中国首次文物大拍卖于10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海外富商争先恐后飞抵北京。国内“大款”与国外收藏家一决高低。台商宣布:决不让外国人买走一件珍贵文物……
然而,泱泱文物大国毕竟只有一个北京。这样公开的“大拍卖”也毕竟只是“首次”。在远离北京的地方,我们看到听到了什么……
天下人都知道杭州有一个明媚无比的西湖。而住在西湖边的很多人却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不大明媚的所在。
是个寒冷的早晨,我跟着一位朋友来到杭城一隅,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弄堂,出现一个退休工人茶室。事先被关照了:只许看,不许响。推开门去,烟气、雾气,什么也看不清楚。好一会儿,适应了,但见简陋的方桌、条凳座无虚席。还有许多无座者,就将一壶茶捧在手里,走来走去。好不容易挤身一角,只见一人诡谲地从怀中掏出件小玩艺儿,摩挲半天,交众人传看,传到我手里,我翻来覆去看不出个道道。主人说:别跌了,跌了陪50元!事后朋友告诉我,50元是5000元的意思,那里头的人都懂。
乍一看都是喝茶的,仔细看每人都大袍宽衫,里头不时地变出东西来:一轴古画、一个玉佩、一把鸡头壶……而每个人的腰上又满满实实地拴着钞票。这里的人大多是老客,相互熟识却不通名姓,彼此叫着刺耳的绰号:“一点儿”“国民党”“黑桃老K”“断指阿七”……这里的人都有相当了得的来历,有高等美术学府的师生,有打解放前玩古玩过来的遗老遗少,有从监狱几进几出的人,身分不一但对古玩文物却是无一例外地精通。
这里的规矩极严,虽无明文张贴却人人心中明戏。比方说你一眼看穿一件假货,却绝对不能说出来,人家愿意上当尽管让人家上当去。一对买主卖主在议价,你绝对不能插一脚,必须等他们生意不成各自走散,你才能上前问津……新来乍到的,先要做上十天半月的小媳妇,才敢慢慢与人搭讪,弄些小东西让人瞧瞧。如若还不懂规矩,在此便无立锥之地。
9点多些,门大开,人与烟一齐散去。
我在旁做一个喝茶的哑巴,但眼是不瞎的,只见成交相当频繁,真真假假的文物古玩,从各方渠道来到这里,易主后又流向四面八方……
这是个半明半暗古玩交易场所,但据文物方面的行家说,这里的货色档次远比吴山路夜市、岳王路花鸟市场要高。
公开半公开的古玩市场如此繁荣!一位国家文物工作者来过这里后大为感慨。与之相比,“依靠政策保护的国家文物商店,体制上统得过死,运营上发生故障,文物销售受到种种限制,文物收购也就缺乏资金和积极性,不少商店因为购销两难已经陷入困境……”
本来么,民间古玩市场交易红火,这至少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准提高之后欣赏水准的提高,没什么不好的。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出入古玩市场的不乏收藏者及爱好者,但他们因缺乏经验极易做了“冤大头”。前一段时间杭州古玩市场上出现一批玉器,看上去酷似一种特别透明的白玉,爱好者误以为其不乏价值,纷纷购买,成交看好。当时一位专业文物工作者也不甚迷惑,而后经过查阅资料与不断比较,才弄清这其实是一种二氧化硅的聚合体。
杭州“赏真斋”文物古玩商店的经理周刃更是经常碰到此类事情。有一位赴澳留学生,临行前花8000元购得古画一幅,落款“清末任颐”,喜不自胜拿到周刃处去炫耀。周刃一看,正经告诉他:此是赝品,最多值二三十元。
而真正做着大宗交易的,是那些文物贩子。这些人中也层次不一,有些是专做二手买卖的个体户,他们有些懂行,有些也不太懂,买进来的东西,加上50%—100%的利润就出手了;有些却是精明刁钻的“旧货鬼”,他们出入古玩市场做无本生意,专门帮助鉴定真伪,待成交后提取相当高的回扣。如本文开头提及的茶馆中便有一位“老梨头”,眼光相当好,身边从不带货每天却总有几百甚至上千的进帐。更老资格的连家门都不用出,人家自会送上门去请他过目出价;而还有为数不少的文物贩子成为走私集团的喽罗,他们走街串巷,活跃在各种文物古玩交易市场,嗅觉灵敏得就如猎狗,许多珍贵文物便是通过他们转达走私贩子手中然后流向国外。
国家文物局长张德勤把这一现象称作“我死人活”,并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大声疾呼:这种状况“年复一年,愈演愈烈,实在不能继续下去了”。
我们犯了一个观念上的错误。多年以来,我们虽也开着所谓的文物商店,但我们其实从未将文物当过商品,从未把文物真正投入市场。
商品要流通,商品流通需要价格,而我们的文物却是无价的。既是无价,当然也从不流通,直至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专门召开会议,才开了可以相互调剂的口子。文物商店出售收购的二类以上文物,虽然有一块价码牌写在那里,但它不是真正的价格,因为它与市场上的价格相去甚远。有位市民手持家中祖传的玉龙钩到文物商店,店方出价50元,他摇摇头走了,结果一位文物商人轻松地以200元买了去。杭州某文物商店的经理说:现在是收少出多,这样下去,不几年就会库存空空的。
浙江省文物局打击文物走私办公室的一位同志说:公安部门从海关查获走私烟草,送至烟草公司,30%的奖励便返回了。追查回黄金更不用说。而追查到文物,送回博物馆,却只能是一分“无私的奉献”了,文物是无价的呀。
当然有时也有价,那是在出国展览需要投保时,才出现价格。
一些老文物工作者,至今还在回想50年代的美好时光。那时地下文物归国家所有,地上文物归国家管制,严禁买卖,何需价格?而今不同了。80年代以来,文物古玩收藏热悄然兴起,无论是出于雅兴、出于保值还是出于发财的动机,总之整个趋势要求文物古玩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但国家正式的流通场所却不能与此相适应。浙江省现有文物商店仅7家,4家外销,3家内销,其中杭州的文物古玩内销商店只有“赏真斋”一家。国家正式流通渠道的不甚通畅导致地下文物交易异常活跃,同时文物流失极为严重。据浙江省文物局打击文物走私办公室统计,从1987年到现在共查获走私文物16000余件,但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文物走私并不“冲关”,而是通过走私渔船及其他途径流走。英国有家厄斯克那达古玩店,每年举行一次在国际上相当有权威性的专题文物展销。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错金银出土文物展销会上,应邀前往的故宫博物馆几位专家大为吃惊,因为他们看到了我国近年出土的、甚至连我们自己的博物馆都很少见的珍稀文物。我们的专业文物工作者,也常常从地摊上发现可以使眼睛发亮的东西。省文物局一位同志,在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看到战国的错金单钩,标价3000元。他暗自感叹:如此大尺寸、如此完美的错金单钩,连我们的博物馆也极少见。他真想买下来,可是手头没有钱。别说他自己买不起,就是博物馆也无钱购买(只有办公费用),他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美国人连价也不议就取走了。
“捧着金元宝饿死”,这是我们的博物馆及文物商店的现状。一个极怪的现象,一位研究良渚文化的权威,对市场上良渚文化古物的价格一无所知。而浙江余杭有个专门仿制良渚文化古物的工场,公开在那里干活,只是最后一道工序保密,据说仿制得相当成功,足以乱真,就连那位权威稍不留心也会看错眼。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搞研究的,并不管经济,而搞经济的又不懂文物。博物馆馆藏文物不少,库房条件却久久不得改善,因为没钱,有很多价值赫赫的文物就用旧报纸垫垫在地上随意摊放。
中国是文物大国,但真正收藏的有价值文物却不能与国外博物馆匹敌,就连只有200年历史的美国,其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藏品也要比我们一般博物馆多得多。除了历史原因之外,观念上的问题是否也阻碍了文物工作的发展呢?中国民间的文物古玩其实十分可观,仅著名书画家钱君*捐献的文物就足以办一个博物馆。但我们的博物馆就专等着捐献吗?这对老一辈中国人也许适用,但祖辈父辈去世了,传到子辈孙辈手中,他们还会无偿捐献吗?毕竟时代在发展,观念在变,已经到了商品经济的年月了。
一位专业文物工作者说:文物其实是不能再生产的商品,既然它有历史、科学、艺术诸方面的价值,为什么不可以有价格呢?在国外当然是有价格的,而在国内目前还无官方价格,不着手将两者统一起来,我们将会越来越被动。价格是价值的最通俗的体现,它最能让全民所了解所接受。债券、股票这些年来不都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所追逐了吗?其实要保护文物,不光是文物部门的事,也不光是公安海关的事,应当培养全民的文物意识。
据浙江兰溪文管会的同志反映,当地一些知名度颇高的大企业已经萌生这方面的愿望,想收藏一些货真价实的古玩文物,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提高企业的文化档次,因为他们需要与中外许多企业名流交往。藏宝于民,这是一个办法,也是一个趋势。
文物呼唤市场,文物正在走向市场。尽管与其他商品相比,文物有它的特殊性,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文物的商品属性。这样,文物这架庞大而错综复杂的机器才能正常地运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