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礼
航空母舰是海空武器相结合,集攻防于一身,以舰载航空兵为主要攻击力量的大型水面舰只,它往往能决定一场战斗或战役的成败,这就决定了为什么
水上巨人战功显赫
1918年,英国海军将一艘巡洋舰的前后甲板上的炮塔拆除,铺上跑道,供飞机起落使用。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航空母舰。1922年,日本专门设计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但是它们的构造都比较简单,排水量也很小,只能作为大型水面舰只编队的一部分,执行一些辅助性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以它独有的远洋空中作战能力,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当时,德国潜艇的活动非常猖獗,对盟军威胁很大。盟军由于派去了航母,舰载航空兵充分发挥了反潜作战的威力,才限制了德国潜艇的行动。1941年12月,日本海军以6艘航母的舰载机成功地偷袭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1944年,英美海军集中各型航母33艘、舰载机163架参加冲绳岛登陆作战,保障了这一著名战役的胜利。航空母舰因此而由默默无闻的配角,一下子跃升为战场上的主力,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武器。
航空母舰具有其他水面舰只所不具备的优点:
1.持续活动时间长、范围广。航空母舰出海活动,一般半年为期。而新式核动力航空母舰,不用补充燃料,可在海上持续航行13年。据报道,全世界85%的陆地、90%的人口,都在美国航空母舰的作战半径之内。
2.具有多种作战能力,攻击力强、生存力高。大型攻击航空母舰除了搭载有90—120架舰载机外,还装有舰对舰导弹、反潜导弹、防空导弹和速射高炮等,能同时与水面、空中、水下和沿岸的敌人作战。其中,舰载航空兵的突击力最强,可攻歼400—500海里以内的各种目标。舰载武器既是航空母舰的打击手段,又是本身的防护兵器,结合使用各种侦察警戒飞机、雷达和电子战手段,可避免遭受攻击。航空母舰一般成编队活动,由许多作战舰艇掩护,因此,可获得较高的生存能力。
3.能执行多种作战任务,调动方便,使用灵活。它可以歼灭水面、水下和基地内的敌军;与敌人航空兵作战,夺取制空权;守卫特定海域,保卫或切断海上交通线;摧毁岸上设施,支援两栖登陆作战;进行偷袭,抢救人员;进行海上示威,遏制冲突的发生和发展。
地位如何见仁见智
航空母舰接受任务后可以最快航速直驶出事地点。美国应付国际事件,多派航空母舰编队参与。越南战争期间,美海军一直在北部湾海域保持1至2个航母编队,封锁海上交通、轰炸重城要镇。1983年,美军入侵格林纳达,航母“独立”号是先遣舰。1986年初,美国空袭利比亚的舰载机,就
编入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黄蜂”号航母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据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每当处理重大国际事件时,总是要先问问:“我们的航母在哪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航母的地位和作用曾受到挑战。有人认为,导弹技术的发展,作战飞机航程的增大,以及核动力潜艇的增多,都足以攻击任何海上目标。水面舰只目标大、机动力有限,很容易被击毁。因此,他们主张发展更多的攻击潜艇。航母发展论者认为,正因为导弹、潜艇和飞机等技术兵器的发展,未来海战中争夺海、空主动权的斗争才更加激烈、复杂。单兵种的潜艇、航空兵都会起决定作用,最佳武器还是航空母舰。在远洋作战中更是如此。英阿马岛之战,英国出动了2/3的海军兵力,这支舰队之所以无所作为,“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击沉,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防空手段,不占有空中优势。马岛战争的经验告诉人们,舰艇必须由空中力量来掩护、在陆基航空兵无法支援时,大型航空母舰必不可少。
无可否认,航空母舰也存在不足。
一是目标大,易被发现。在洋面上很难躲过卫星、飞机和舰艇的侦察。
二是机动能力有限。航空母舰的机动速度只有30节左右。一旦被发现,在茫茫的洋面上,无处躲藏,易遭导弹和飞机的空中攻击和潜艇的偷袭。
三是造价太高,一般国家造不起。美国建造一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要花大约35亿美元。这笔钱大约可造导弹综巡舰3艘,或核潜艇5艘。航空母舰装配90架左右的舰载机,也得花大约50亿美元。合计85亿美元。如果再加上造其他舰船的钱,估计得165亿美元。
对前两个弱点,可采取加强侦察手段,扩大预警范围,使用先进反潜系统和多层防空配系等方法来弥补。至于造价高,可多造小型航空母舰。
强国争锋虎视海洋
尽管航空母舰存在着不足,但并没有阻止住它的发展势头。曾极力反对发展航空母舰的前苏联,也已建造了6艘,变成了第二个航母大国。
美国一直重视航空母舰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海军一面对旧式航母进行现代化改装,一面继续建造中型航母,而且还建造了“企业”级和“尼米兹”级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目前,美海军共有现役航母14艘,并计划再造3艘第二代核动力航母。
英国是最早发展航母的国家,但是由于战后财力不足,没有建造大型航母。“竞技神”号已卖给印度。目前只剩下3艘新服役的“无敌”级轻型航空母舰。
法国已建成欧洲最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它可以装下一座埃菲尔铁塔。
美国F—117A隐形战斗机
(周晶摘自《世界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