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平
元月24日,诗歌征文的评委在北京举行座谈(艾青同志因健康原因未能到会)。会上,李瑛、邹荻帆、柯蓝三位评委对此次征文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现摘录一些要点,以飨读者。
李瑛:去年我走了许多地方,遇到不少诗歌界同行,他们大多谈到了目前诗坛的一些混乱状况:某些“先锋派”诗人在理论上一味强调写个人的忧患意识和自我的内心世界,写纯诗,写潜意识,写非理性或个人的“瞬间冲动”。在创作中则大量使用所谓“密集的意像群”、“时空倒置”等等,使读者不知所云。诗作者却认为读者要是读懂了,就是诗歌的失败。这种对西方现代派思潮和某些现代派诗歌的生剥硬套,以致作品本身艰涩难懂,委实令人于啼笑皆非中生出丝丝缕缕的悲哀。生命之根在中国这片土地,却屏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排斥本民族的审美习惯—我以为,这样的诗歌作品是不具备任何生命力的,绝不会长久。因此,本次征文作品应该具有鲜明的爱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健康向上的高格调,要晓畅易懂。以前,经常有部队的战士将报刊上一些读不懂的诗剪下来寄给我,让我替他们“破译”,我希望这次征文中不要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时,要百花齐放,要考虑到青年人的特点和他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诗歌题材的面再宽一些,样式再丰富一些,可以引进一些新的语汇和意像。当然,艺术上的追求和内容的厚重、扎实应尽量统一起来。
邹荻帆:从已发的作品看是不错的。如1期的《紧握锄把儿》,表现诗作者对土地的挚爱之情,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找到相同的情感体验。随着征文的继续,爱情诗的来稿量会大增,我们应选择那种格调清新的爱情诗,而不仅仅只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另外,在题材上还要再凝炼些,同一题材的作品必须选择其中最精彩的。
柯蓝:此次征文,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入选作品必须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必须是爱国的,主旨和立意上一定要立得正;2。征文作品出自青年之手,就必须接受青年人的评判,获奖作品更应该是受读者认可的;3。入选作品的品种应丰富多采而不单一。现在抒情诗、哲理诗比比皆是,而来自生活的叙事诗则很少见,本次征文应弥补这个缺憾;4。诗歌称得上是文学的最高层次,应该来自生活,必须有扎实的生活功底,作品方能厚重而不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