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自尊

1991-09-27 03:00栋林
中国青年 1991年3期
关键词:泥浆泵钻井队胜利油田

栋林

1982年夏天,江汉石油学院从新疆请回来一位两鬓斑白的老校友,给即将毕业离校的大学生们介绍了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为祖国寻找开发石油20年的动人事迹。就是这么一场报告会,使得廖永远选择了毕业后去祖国油田工作的志愿。

1982年7月,廖永远来到了胜利油田32674钻井队。只是到了钻井队后,他才知道什么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第一天报到,他被人领进了用苇箔搭成的简易工棚房,并被告知此地就是他的宿舍,他的心便凉了半截。这天夜里,大地上刮起了漫天的风沙,简易工棚里弥漫着灰沙,呛得他透不过气来。望着被子上厚厚的一层灰土,廖永远两眼发呆,泪水盈满了眼眶。一连3天,廖永远一声不吭,躺在床上,每天只吃一顿饭。

大学生近乎绝食绝言的表现惊动了钻井队所有人。队长、卫生员、工人们都来给他做工作,检查身体,劝他多保重身体。同屋的一位50多岁的老师傅拖着患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的双腿一瘸一拐地跑上老远买来了糯米和红枣为他蒸上了年糕。领导见廖永远身体瘦弱,又是白面书生,就建议他留在家里抄抄写写,整理资料,干点轻松的活计,然后再找个机会调出井队算了。没想到这好心的建议刺伤了廖永远的自尊。他觉得这是自己被大伙儿小看了,如果接受了这个好心的安排,自己的灵魂有可能终生不得安宁。

廖永远坚持上了钻台。文弱书生论力气比工人小,但脑子还是比较灵活,时不时动点心眼儿,搞点小革新什么的,也能收到以巧取胜的效果。修理泥浆泵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可他每次都抢着干。有一次修泥浆泵,工友不小心,一榔头砸在他的腰上,疼得他当场晕了过去。医生给他开了半个月的病假,但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泥捏的,他只休息了一天就照常上班了。

1984年,油田把攻克一度被看作是钻井“癌症”的大段文东高压盐水层的难题交给了廖永远,让他担任攻关小组组长。接受任务的当天,他就把铺盖卷扛到井场上。为了把握住进入高压盐水层的准确深度这一关键环节,他连续几天几夜守在泥浆泵池边,仔细观察泥浆流型、流速的变化。接近预计井深后,他干脆每10分钟用舌头尝尝泥浆的咸味,嘴唇让高度盐碱的泥浆烧了一圈水泡。最后终于准确地掌握了进入高压盐水层的准确深度以及泥浆流型、流速的规律,并制定了新的钻井参数、钻头选择、钻速控制等一整套施工方案,写出了《安全钻穿高压盐水层施工措施五十条》,在全油田广泛应用,攻克了这一钻井“癌症”。

1987年元月,廖永远担任了4582钻井队队长后,承担了我国第一口穿越黄河南北两岸的高难度定向双井的任务。这口油井水平位移在千米以上,要穿过新生界中生界和古生界三套地层,施工难度极大。为了打好这口井,廖永远几乎是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国内没有定向双井的钻井先例,廖永远便先后3次找到美国帕克石油公司在胜利油田的工地学习取经。起初,美方技术总监死活不愿见他,更甭说传授什么技术。最后,廖永远只得用英语对美方技术总监说:“你们公司信誉很高,钻井技术和工艺是一流的,难道您就不想扩大贵公司在中国的市场?”美国技术总监这才感到面前的年轻人并非等闲之辈。“您介绍技术给我,我回去就使用,这不等于是在给您作一个实实在在的广告吗?您何乐而不为呢?”美国技术总监听了这番高论,高兴地说:“密斯特廖,您真聪明,我决定把造斜技术告诉您。”就这样,廖永远从美国人那里没花一分钱学来了定向技术,并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这口双向斜井的施工中,提前25天打成了我国第一口穿越黄河的定向井,节约成本50万元。

在钻井队的9年中,廖永远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23项合理化建议,完成技术攻关26项,其中两项获胜利油田“五小成果”一等奖,4项获钻井公司科技一等奖。他完成的《I型安全打水船》《立体交叉作业法》《多维空间生产论》等10项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89年,他完成的《动用QC方法提高长喷嘴钻头效益》获胜利油田QC成果一等奖,并作为优秀科研成果推荐到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他先后带了4个钻井队,有两个队评为胜利油田标杆队,并创出了5项全国钻井新记录,18项胜利油田钻井新指标。廖永远先后荣立了两次二等功。

猜你喜欢
泥浆泵钻井队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钻井队成本控制现状及主要途径探析
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以胜利油田为例
泥浆泵运行及检维修风险综合治理方案研究
归侨钻井队一箭三雕
基于Fuzzy功效系数法的不同土质下泥浆泵施工功效研究
每期一照
一种新型泥浆泵活塞的研制
泥浆泵液力端故障诊断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