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08-20 05:13张凤珠
中国青年 1991年8期
关键词:同心县窑洞生产队

张凤珠

这是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故事。

1960年,我在宁夏同心县参加“整社”,随工作组一起进村。“整社”是为了巩固集体经济,割资本主义尾巴,办好生产队食堂——人人都得吃大锅饭。

同心县是中国的偏远西北六盘山下一个贫困的小县,是回民聚居的地方。同心县缺水,缺到令人难以想像。县委等机关的饮用水,要靠一部水罐汽车每天到距离300里路的中宁县去运来。我们所去的生产队则全靠窖水。乡亲们家家户户都挖一个装水的窖。雨季到了,雨水把窖灌满,储存起来要一直吃到冬天下雪的时候。下雪了,家家户户精心在意地把洁白的雪粉捧到窖里,这是在明年雨季到来之前,人们赖以活命的水。窖水喝到嘴里虽然不免有股霉味,但这块土地上的居民,世世代代就是靠这种方法延续生命的。听说距村子10多里路处曾打出一眼出水的井,井深18丈,汲上来的水又咸又涩,根本无法入口。

我们这个工作组有8个人,来自不同的单位。每天早晨8个人共用半盆水,把手巾濡湿一角,只能擦擦眼睛而已。

这就是我们要进行整顿的生产队的自然条件。

每天我们和社员一起到食堂打饭。所谓饭不过是少量糜子加上些土豆野菜煮成的“调合”,按人口分,每人一马勺。“调合”到碗后,只听一片呼噜声,要不了5分钟,一餐饭就报销了。任你仍然饥肠辘辘,也是无可奈何!人人都是面带菜色。乡亲们叹息说:这是人哄地皮,地皮就要哄肚皮啊!

虽然如此穷困,但是被认为剥削阶级人还在,心不死。我们的任务是来搞阶级斗争的,在这里也需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

来到生产队以后,我内心里是一片惶惑。在我看来,村里人生活都是同一个水平的贫困,资本主义的尾巴掩藏在什么地方?这个村没有地主,只有一户富农。土改时,为了发动群众,从邻村借来一户地主进行斗争。现在哪里会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

工作组有3个女同志,我们住在一户姓马人家的窑洞里。窑洞虽说冬暖夏凉,但我们居住的窑洞只靠一扇门透进一抹阳光,就是白天,里边也是昏昏暗暗,绝对说不上舒适。

我们的房东一家四口三代人,只有夫妻俩是劳动力。上有老太太,下有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老太太有病,很少走出窑洞。小男孩却生得漂亮,有两个很深的大眼睛,只是太瘦了,使人感到那光光的小脸上就剩下两个大眼睛,眼里却满是饥饿的神色。孩子喊我们姨姨,我们也很怜爱他。

这是一个和睦家庭,婆媳关系看来也好,他们一家对我们很亲切很友善,不多言语,也不故作姿态。大家都是吃食堂,家里不起火,所以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照顾。但每晚当我们拖着疲倦的腿回到住处时,房东大嫂总有一小壶热水送过来润润口,这份款待不薄,因为水比油贵!我们住在这里,与这样的家庭相处,心情是很愉悦的。

我们万万没想到割资本主义尾巴会割到我们房东头上。

那天工作组开会,组长忽然向我们三人问询起房东家的情况。我们以为只是一般调查,所以说了房东的好话。组长听后沉吟一会儿,很严肃地批评我们:“我们是来搞阶级斗争的,所以脑子里时刻要有阶级斗争这根弦,你们知道他的祖父曾是阿訇吗?现在有人揭发他家炕洞里藏的都是麦子,半夜里一家吃辣子油拌面!”

这一席话使我们吃惊地愣住了。“半夜里一家吃辣子油拌面”,天方夜谭!

我们三个人似乎都傻了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敢说话。但在内心里我压根儿不能相信。眼前似乎闪过房东小孩那缺乏营养的尖瘦的小脸,小小的娃儿,同大人一样一脸菜色,还有眼睛里那饥饿的神色!他的爹妈会有辣子油拌面吃?

房东家两个劳力都不强,他们哪里来那么多粮食藏在炕洞里?爷爷是阿訇,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麦子可以放这么久吗?

一连串问号在脑子里闪过,但害怕被指责“脑子没有阶级斗争的弦”,不敢提出来进行反证,只好闷声坐在那里。我看看那两位女同志,她们也是呆呆的,眼睛望着前面。我轻嘘了口气,料她们也不敢说什么了。

拟定了行动计划,当晚带上民兵去房东家刨开炕洞搜粮。

小于是我们三人中最小的,她问:“我们睡的那个炕洞也刨开吗?”

“当然,首先就得刨你们那个炕洞,不睡人嘛,正好藏粮。”

“我们睡哪儿去?”

“提捆麦草对付一夜,搜出粮食再说。”

搜不出怎么办?在那时无须考虑这一问题。

黄昏刚刚逝去,村子里已一片沉寂。虽然有几个民兵同行,但这个队伍全然说不上有什么战斗气氛,民兵似乎无精打彩。房东也很怪,他并不惊讶或慌乱,似乎就在那儿等着我们。孩子躲在母亲怀里,眼睛盯着三个姨姨看,只有他不明白这伙人要干什么。房东大嫂搂紧了孩子,眼泪吧嗒吧嗒落在孩子的身上。

无法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整个晚上我都尽量躲在人的后边,害怕接触房东家任何人的眼睛,哪怕是孩子的。我希望不要惊动生病的老太太。

搜查以一无所获而结束。但是我们三人和房东一家却难以结束。人散去后,留下的是一堆凌乱。更无法收拾的,是今后我们将何以面对房东一家?我怀着深深的歉疚,却无法也不能进行任何解释。

悠悠岁月,多少年过去了,往事如烟,有些记忆却积淀在心的深处,难以忘却。

一夜,读《左传》,“虞师晋师灭下阳”。晋献公欲灭虢,臣荀息献策,以骏马美玉送虞国君,向虞国借道伐虢。献公担心虞国老臣宫之奇,他会洞悉晋灭虢,则虞有唇亡齿寒之忧,必进谏使虞君不予借道。荀息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后来果如荀息所料,晋在借道灭虢之后又灭了虞。宫之奇也早料及此结果,先期亡命他国。

读此,心里不免怦然有所感。宫之奇以一国重臣,因怯懦,对于涉及国家存亡的大事,看得很清楚,而不敢强谏,没有尽到人臣应尽的责任。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的怯懦不致有那么严重的恶果,但明知道善良人将受到伤害,我还保持沉默,我内疚之极!今记此小文,权以追悔。

“位卑未敢忘忧国”。多少年来,在我们生活中患得患失、明哲保身的风气大大滋长了,而敢于直言、舍身维护正义的传统,继承的则太少了!不应引起三思吗?

猜你喜欢
同心县窑洞生产队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中国曲协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乐走进宁夏同心县
浅析玉米的高产种植技术
1955—2015年同心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和陶乐镇干旱土地的管理研究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生产队里开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