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沃仑:
“虽然我没有任何工作特长,但自由和机遇能让我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著名的圣迭戈拥有一个5000平方英尺的美术馆和办公楼及住宅,这是她在1982年时想都不敢想的。
当年,珍刚离婚,她试着跑到一家专用品商店去帮人卖女子服装。但刚参加工作的她收入少得可怜(1000美元/月),于是她打定主意,要找一个更好赚钱的门路。
就这样,珍在重组家庭之前,开始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到独立创业上。有一回,她的一位表姐在谈家常时提到自己平时在家搞的一种活计——向一些家庭主妇销售艺术复制品。于是,珍就主动接近她,一边学手艺,一边接受艺术熏陶。后来,她又决定用从表姐那里学到的艺术特长,开辟自己的新生活。接着,她趁自己在商店卖衣服的时机有意去物色艺术家。“我当时已经认得一些在展览馆里办过画展的艺术家,而且也结交了不少朋友,他们既能自己作画,又与那些艺术名流有颇深交往。”
她还用吃午饭的间隙去收集艺术家的作品,有绘画还有其它的东西。等到下午5点下班以后,她就跑到一些大商巨贾那里去展示艺术品,教他们欣赏。当然,这些大老板都是她原先瞅准的“潜在顾客”。只要他们拍板买下,她就可以从中赚到50%的“辛苦费”。
一个月的功夫使珍深深认识到,自己完全有本事在一个星期内赚500美元,于是她“炒了自己的鱿鱼”。
她开始真正搞自己的营生时是谨小慎微的,她在一个“画廊”里租了一块小地方,而且这个“画廊”还是由一个车库改造的。
两年后,她又与另外两个搞艺术品推销的女业务员“扎”在了一起,三个女人合用一个办公室,形成一些气候。然而好景不长,她们又各起炉灶,独立核算了。
当时珍每天工作18小时,到第二天的凌晨3、4点钟才睡上一会儿。
“当时与我工作有关系的每一个人——不管是艺术名家还是主顾都告诉我,在圣迭戈这地方光靠卖当代艺术品莫想发财。”珍说,“假如我要成功,我就得让他们相信,本地的艺术家们都是‘顶呱呱的,而且当代艺术品也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会得到人们的赏识。”她这样解释说。
凭着她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闯”出来的知识,再结合自己那日益增强的自信心,她深信,艺术与商业这两样东西被弄到一起后能“互惠互利”——赚大钱。真的,珍的钱袋日益充盈。
不到一年的光景,她翻修了一座库房,开办了她自己的画廊,并为它取名“安妮克斯”。
在以往的六年中,珍的收入每年都大翻番增长,指数高达六位。自从1988年正式成立公司之后,她的公司开始以更快的增长速度发展。其年营业额由7.5万美元增长到500万美元,而且公司的毛利也在百万美元之上。
阿米·劳伦斯:
“要是我还在店铺里打字的话,我绝不可能晓得自己到底有多大本事。”
“那还是在1965年的时候,我的小宝宝才5个月,”阿米·劳伦斯回忆说,“我非得去赚钱不可,但就是找不到门路,我只好准备再硬着头皮去商店当打字员。”头5年她就一直在搞这种工作。
她开始寻思,一定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行当来释放自己的能量,要赚大钱,要当自己的老板。
“我搞了一些调查研究,”她说,“我发现,在刚刚过去的经济大萧条中,草皮和花木行业却异常繁荣。”她又发现自己家乡阿尔伯魁克的人口在急剧增长,这也意味着将有大批的住宅和办公楼要建。
所以,阿米下定决心经商:经营草皮和花卉。她首先得到一家赊销商店的信赖,让她租了一个只有200平方英尺的小停车场,只向他们交一丁点费用。然后她花了1000美元(几乎是她的全部积蓄),在属于她的这块小地盘上筑起了一道高高的护栏。
“当时正值元月,我买了一些根不带土的玫瑰、果树和遮阳树,这些都是我从别的地方批发来的。我今天买的明天卖,明天卖了又去进货,就这样,生意越做越大。”
只过一年,她的毛利竟达到88000美元,早期的成功使她更为自信。她每周工作七天,而且后来又找定一个好老板,那是她当初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供货商。她要到他那里去买花草树木,同时他也教她怎样谈生意。
如今,她的“绿色田园”已发展到了四个花木草皮批发行和零售店。她的“太阳城园艺场”已成为当今美国最大的装饰花木生产点,它里面的工作人员不断地从事土壤改造并生产出品种繁多的植物。现在她的毛收入已超过550万美元。
李·米德尔顿:
从“内心的艺术细胞在躁动”而发现了自己。
对于李·米德尔顿这个俄亥俄州的农村姑娘来说,高中一毕业就当上秘书,应该说是够幸运的了。然而她“内心的艺术细胞在躁动”。
她索性来个半路出家——跑去给朋友们画像,给孩子们拍照。“混”到1976年时,她又跑到商店去买了一批塑料娃娃,每个进价仅1、19美元,然后再在家里对这些娃娃实施“改造”。乔装打扮一新的塑料娃娃被送到隔壁左右的人家后成了抢手货,售价为每个5美元。
后来她干脆自己和泥巴,做娃娃,场地就选在自家厨房、工作台就是厨房里的案板。她用泥巴捏出娃娃的头和手,然后再在上面精雕细刻。
后来她还自己开车去找那种能烧到2,700℃的高温窑。初制品出窑后,她又忙着给娃娃们画红描绿,穿衣打扮。
有一回,她听说哥伦布市要办一个娃娃展览,于是就带上自己那风格独特的得意之作驱车上路,那几件作品的脸部雕得有模有样,小衣服也是她亲手缝制的。结果,回到家乡时她肩上斜披了一条“最佳展品”的绶带。
在米沃尔基的“玩偶制造商大会”上,李以自产娃娃的独特造型与传神获得了大量订单。后来,她以100美元卖了一个娃娃给《玩偶制造》杂志。这个杂志马上登出了她的作品,这样,李又收到了1000多份订单,她每个娃娃的售价为10美元。
自从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米德尔顿玩偶公司”在1980年诞生后,李的公司已绝对“鸟枪换炮”了,不仅在本地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还在外地设了六个分公司。如今她的年毛收入超过450万美元。
(王全钢摘自《世界博览》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