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斌
拉多尼亚·富尔默今年17岁,是加利福尼亚州阿尔托斯一所高中的高年级学生。她利用课余时间帮人干家务、代管孩子。每周工作25小时,月收入500美元。富尔默在学校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她在谈到为什么要去打工时说:“如果我什么都不要,那么我大可不必去打工。但我要买自己喜欢的衣服,要和朋友们外出郊游,我的父母却不可、能全负担这些费用。”
丹尼·迪弗朗西斯科家住佛罗里达州的印第安岩礁海滨。他今年18岁,也是一位高中高年级学生,在一家餐馆帮工,月收入280美元。学习成绩中等。他说他用打工挣来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今天在美国,青少年十几岁就开始打工赚取零用钱的比比皆是。他们为了一个月挣得几百美元,工作的时间往往比大人还要长。他们把挣来的钱花在自己身上,而不去帮衬家里。这些青少年笃信“要花钱就去工作”的信条。
劳动局的一项统计材料表明:中学生打工的比例近10年来呈上升趋势。1977年以前,课余打零工的中学生人数占总数的50%;到198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60%;1987年达到75%。
密执安大学心理学家贝奇曼博士15年前开始研究高中学生问题。他在1987年对美国1·6万名高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打工学生中80%的人把挣得的收入花在自己身上。他们为自己买衣服、立体声录音机、磁带以及去看电影;只有15%的人说拿出大部分劳动所得补贴家用。
对待中学生打工问题,一直存有不同的意见。有些专家和家长坚持认为,由于常年课余打工的锻炼,青少年能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教他们学会理财,还可以缓和家庭内部由经济原因而引起的冲突。
另一种意见则认力,打工的学生把自己从身体和经济上不恰当地与家庭分离开来,会削弱家长的权威,使他们无法管教自己的孩子。拉多尼亚的父亲切普·富尔默是一家宇航公司的经理,他抱怨说他已无权干预女儿的活动。至于说家庭冲突问题,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格里伯格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冲突提供了极好机会,能使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们学会“和解艺术”。
还有人担心,课余打工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有专家指出:“当青少年们力那些奢侈品而干活时,无异于是在拿他们受教育的大好时光去换取消遣。”丹尼的母亲是一位房地产经纪人,很想在周末和儿子在一起吃顿早餐,或是和丹尼一起去钓鱼,却总难如愿。拉多尼亚和她的四个兄弟姐妹也全在打工,平时相互少有往来,也难得回家,她们的母亲感叹地说,“这使阖家相聚更力团难,就连昭张‘全家福也成了大事。”打零工的中学生自己也承认他们缺少与家人和朋友相聚的时间。扛多尼亚的父亲充满爱心地说:“她总把活动安排得满满的,真担心这样下去会把身体搞垮。”
尽管社会上对中学生的打工回题褒贬不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打工的人数却有增无减,这大概也是孰是孰非的一个佐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