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
雷锋生前所在连每周一次的连点名。
士兵们肃然而立。指挥员呼点的第一个名字是:雷——锋——
沉默。深情而庄严的沉默。
世界上各种不同肤色的人发明了各种不同的祭奠仪式,来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当美国著名女排运动员海曼猝死在运动场后,美国人把海曼生前的服装号码9号作为该队的永久空缺,以凭吊这位女性。而雷锋生前所在团队的战友则是用呼点老班长雷锋名字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使他永远站在他们的队伍中。
整整30年过去了,雷锋团坚持不懈学雷锋,雷锋的旗帜始终矗立在这支英雄的团队,雷锋的精神始终是这团队之魂。
当生产发展和道德建设这两个板块之间出现罅隙,给人们旧有的行为观念、价值取向带来挑战、裂变时,怎样让人擎起属于中国军人同时也属于人类美好道德和进步文化的精神支柱?他们又一次选择了雷锋。
时间行进在80年代。
曾几何时,团党委注意到雷锋连新战士感情色彩的变化。前些年分到雷锋班当新兵的那种得天独厚的荣誉感不翼而飞。他们走进营区最感兴趣的不再是到雷锋纪念馆而是先去车场瞧瞧自己能开上哪台车。过去做好事蔚然成风,有人生怕扫不上地而把笤帚藏起来,现在被遗弃墙角的笤帚一两天没人动。
另一些现象也颇使团党委震惊。一个战士过生日时,召集老乡若干,在绿草成茵的山坡上铺一块塑料布,设酒、碗、刀、叉,搞“百筒罐头宴”。当挨了批评时还振振有词:“现在提倡高消费嘛!”雷锋连的战士傅雄飞出车途中,见到一个老头摔在沟里,他把车停下来,刚想上前去救,忽生一念:我救了他,他反咬一口说是我撞了他咋办?傅雄飞给自己多留一条退路不是没缘故的,因为,雷锋班收到过一位女中学生的信,讲的就是做好事没好报,反被讹上的亲身经历。傅雄飞想起那个女学生,欲救不敢,欲罢不忍,后来,找到一个过路人作证,才把大爷送进医院。
许多人有同感:人们对建国初期物质乏匮怨声载道,却又对那时的社会风气久怀不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经济的扶摇直上甚为乐观时,却又对道德水准的每况愈下忧心忡忡。
面对不可回避的现实,团党委一班人陷入苦苦的思索中。
他们想起军区机关同志来团里讲过的一件事:我国出国人员到美国考察,看到世界著名的西点军校,校园里悬挂着雷锋画像,教室中张贴着雷锋名言,学员中传诵着雷锋日记。一个22岁的中国士兵,死在他的祖国,当今天有些年轻人连他是男是女都辨不清时,而他却活在大洋彼岸。一种如失家珍的奇耻大辱和使家珍失而复得的历史责任感,折磨着也激励着他们。
他们也不能忘记,有一个河南农民,领着儿子,不惜破费,千里迢迢来到团里,目的是看一眼雷锋纪念馆,教儿子怎样做人。
他们还不能忘记,一日,纪念馆来了一些劳改队犯人。带手铐的人看着看着便忏悔地落泪了。这些被极度欲望迷乱了神志的社会渣滓,当他们在失去人生自由后,才豁然对他们原来不屑一顾的雷锋精神有了虔诚的崇拜。
在咀嚼和回味历史中审视现实,他们发现,生活本身是一本最好的教课书。无论左的时期怎样把雷锋神化至天,无论自由化时期怎样把雷锋贬抑在地,而社会这个巨筛引导人们以它固有的审美价值和道德标准,经过左右摇晃、痛苦颠簸以后,筛来选去,还是选择了雷锋作为人们崇敬的历经沧桑隔代不衰的典型。为什么?因为雷锋精神容易在大众中唤起广泛共鸣并在他们之间广泛传播,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古老美德并浓缩了一个进步社会应代表的社会风尚。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雷锋精神都不会过时。
“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雷锋班总结出的这句口号很快变成了全团的行动。近几年来,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社会背景,雷锋团都坚持做到:把雷锋事迹作为团课,把“学习雷锋好榜样”作为团歌,把学雷锋典型作为团宝,把雷锋精神作为团魂。他们这四句话得到了去年8月来雷锋团检查工作的总政杨白冰主任的赞扬。
颤颤兢兢犹豫徘徊的脚步终于阔步朝前。
要真学雷锋,就要学真雷锋。雷锋不是雷风!不能需要雷锋了,就雷一阵、风一阵,过后把雷锋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团党委多年来的切肤之感。
1988年3月5日前后,人们从中央几家新闻报刊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雷锋生前所在团在该团雷锋纪念馆里,展示出过去一直没敢露面的雷锋遗物——英格手表、皮箱、料子裤和皮夹克。亿万观众还从电视屏幕上见到了这几样实物。
这则新闻引来众说纷纭。
“看来雷锋也不是高大全人物呀!”
“他也是普通人,也是有血有肉的。”
“雷锋也是爱美的。”
这是一种人的态度。他们觉得雷锋也和其他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几件雷锋遗物重见天日一下子把原来被神化了的雷锋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
不过,也有另一种看法。他们似乎从每年3月5日宣传雷锋都要来点新花样的老套子中品咂出英格表和料子裤的另一种价值:是不是想用几件当时也称得上高档商品的雷锋遗物,来调节一下身处商品经济大潮中的现代人胃口,借此再提高下具有多棱体意义要啥有啥的雷锋的知名度?难怪管抓学雷锋活动的沈阳军区青年处处长,受到他的同行某兄弟军区青年处长俏皮而幽默的询问:“你们今年拿料子裤、皮夹克,明年还准备拿什么东西啊?”
几件遗物在社会舆论中搅起一个风波,这是雷锋团领导们始料未及的。把遗物拿出来,通过实事求是的宣传,还雷锋本来面目,让雷锋从“天上”重返人间,这是他们的初衷和本意。可社会效果为什么恰恰背离了他们的初衷,曲解了他们的本意?
清醒的理智总是伴随痛苦的自省而产生的。在军营度过20个春秋,“对宣传雷锋作出贡献”的张怀先,是这个团土生土长起来的。他当过报道干事、宣传股长、政治处主任。他有一本《雷锋日记》和《雷锋的故事》,一排排铅字底下画着红杠、蓝杠、黑杠。三种颜色,交错一起,也交错着他复杂的感情。这些年来,他曾一次一次挖空心思地从这两本书上寻找为适应一次一次变化的形势需要的警句和事故。在宣传雷锋中,他不甘寂寞,点灯熬油开夜车,但也无形中养成了一个惯性:撵形势。
十年动乱和“左”的右的思潮干扰,使雷锋的形象受到了扭曲。一会儿说雷锋“反潮流”,一会儿说雷锋同走资派对着干。有一次,拿着相机的记者来团里要照一组雷锋连学毛选五卷的照片,其中设计一个在场上顶着小雨学习讨论的镜头。可老天不赏脸,偏偏一连几天晴天白日。后来,只好牵来自来水,朝战士头上下“雨”。对这种不断旋转角度“陀螺式”倒人胃口的宣传雷锋的做法,有人形容:“雷锋好像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朝里装。”雷锋团有人批评说:“雷锋本来是我们团成长起来的,可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桨,本来是直的,可一入水便投出了曲线。
如果说怎样宣传雷锋这只是一种表象的话,而它的内核,应该是在这种表象里潜藏着的领导者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欲望的驱力。团党委比任何时候都清醒:要想把学雷锋活动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起来,必须首先解决领导者在学雷锋中是把眼睛向下看真心实意地学,还是窥视上面变风向想从中得到点什么的这个思想方法问题。为了把好这个舵,团党委注意处理好在学雷锋活动中常常磕磕碰碰缠绕一起的三种关系:
面向部队与走向社会的关系。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学雷锋活动应该首先把自己脚下占有的那片土地上的事情办好。以前,雷锋班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一天,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要去车站扶老携幼,刚出门见连队门口的水沟堵了。一股腐臭,扑鼻而来。新兵说:咱俩先把水沟淘通吧!老兵说:那可就做不上好事了。结果新兵没拗过老兵。现在,此类“只扫别人瓦上霜,不管自己门前雪”,把学雷锋重点放在到外面做好事的徒有虚名的做法,不但得不到赞许还会受人贬抑。谁在本职岗位释放自己的能量最大谁最受人尊敬的风气在全团如火如荼。
创新与猎奇的关系。社会的嬗变需要给雷锋精神注入一种活力,使之随时代变迁得以繁衍延续。但不能用猎奇冒充创新,以挖空心思的奇巧之说代替学雷锋活动的改革创新,用边边角角的花花点子把学雷锋的基本精神淹没。近几年,团党委无时不在注意研究学雷锋活动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他们绐终注意掌握把学习雷锋的基本精神作为学雷锋活动的轴心,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给雷锋的基本精神赋予的一个具体内涵是:“一个核心三个基本内容”。即:以忠于革命、忠于党为核心;以艰苦奋斗、助人为乐、钉子精神为基本内容。不管外界怎样扭转学雷锋的角度,不为所动的雷锋团的干部战士,他们头脑中烙印最深的还是那“一个核心三个基本内容”。
适应形势和逢迎形势的关系。这是雷锋团多年来面临的一大困惑。在过去的岁月中,他们曾经向社会提出过一些在当时叫得很响亮的口号或经验,但都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而转瞬即逝。很容易存在的事情,也很容易丧失。
历史给人以警示。雷锋团的现任领导们说:国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并随之产生一些相应的政治口号,社会也无时不期待我们有新声音以鼓舞世人。但我们不能逢迎形势,花样翻新,乱提口号,甚至随意贴标签,打“提前量”,搞“超音速”,借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样,既损害了雷锋形象,也害了自己。
学典型难,当典型更难。典型大凡都有过一段酸甜苦辣的经历。而雷锋团的典型们当得舒畅,当得踏实,当得潇洒。
在雷锋团这片充满特殊养分的热土地上,雷锋精神以它繁衍不息的生命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先进典型。正是他们用一个接力式的庞大体系,铸造了一个团队的脊骨。
靠典型引路,这个属于我们政治工作独有的形式和行之有效的老传统,如今已在一些单位进行得不那么尽如人意了。雷锋团是怎样给这些学雷锋的典型创造出一种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的环境的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党委注意处理好围绕典型问题而容易纠缠不清的三种关系:
一是执行现行政策和发扬雷锋精神的关系。走到哪儿就把好事做到哪儿,这是雷锋班的老传统。去年,他们在“扶老携幼打扫车站照顾孤寡”的好事大系中又添了一项新内容:帮助驻地修电视机。开始完全是义务修理,后来因为常常要买些零件朝里搭不起钱而收点费。围绕该不该收钱的问题团里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有的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班怎么还经起商挣起钱来?这是拜金主义在作怪。还有人提出质问:假如雷锋活着他会不会这样干?结果把雷锋班搞得灰溜溜的。团党委意识到,对这件事看法的不同,涉及到如何看待现行政策和发扬雷锋精神关系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既为学雷锋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同时又对怎样认识雷锋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雷锋精神和我们的现行政策不是相互对峙而是殊途同归。不能狭义理解、各执一端地把二者“顶牛”。他们组织全团进行了一次讨论,又具体地分析了雷锋班修电视收钱并不是为了捞一把,只是收零件钱,是完全正当的,不能和经商同日而语。结果保护了雷锋班的积极性。两年来,他们为群众修电视等电器200多件。
二是特点与缺点的关系。有些人当了典型后越来越后悔,因为他们几乎遇到一个同样的苦恼:说话办事、思维方式、审美价值要完全按照公众舆论的框架,生拉硬拽地朝自己身上套。结果喜怒悲哀不能按自己意愿表述。久而久之,磨去了特点。而雷锋团的领导们,在看待学雷锋典型的问题上有两句话:决不姑息迁就典型身上的毛病,错把缺点当特点;同时也允许典型人物有鲜明个性,不把特点和缺点混为一谈。有一个从南京工程兵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叫宋飞,原以为雷锋团驻在抚顺繁华市区便慕名而来,当见到营房隐匿在抚顺远郊山沟里时他随口说了句:“早知这鬼地方就不来了。”他直爽豪放,当团领导的面也敢说他不喜欢这地方。但他工作热情高,兵一到他手里就听摆弄。团里觉得这是棵有缺陷的好苗子,应该让他大胆发展自己的个性。在沈阳施工时,副团长马剑经常拍他的肩膀开玩笑:“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好小子!”宋飞愈加干得来劲,连老婆要生孩子来了电报催他也不管了。后来,宋飞被树为“学雷锋干部标兵”。撵他赶紧回去看老婆的马剑却说:“你可别背包袱哟,你,应该还是你!”宋飞说:照这样干,这典型当得值!
三是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大凡一些当典型的人,从他走上这条路那天起就与他结伴而行的是两个字:吃亏。因此,典型越当越吃亏,越吃亏越没劲,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为了改变这种贡献和给予“两张皮”的做法,雷锋团提出学雷锋的三条原则:一是各尽所能,不强人所能;二是各展所长,不限制个人发展;三是各有所得,不让学雷锋的人吃亏。在提干、入学、入党、入团、转志愿兵等人生关口时,他们要首推学雷锋的典型,当典型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时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营长许广发,家庭困难很多,但他生性好强,不甘落后,把一个新组建的营带成全团最好的单位,他被评为“学雷锋干部标兵”。团党委并没有把这个称号看作是对许广发的全部补偿,他们派政治处主任帮助他四处联系,办妥了随军手续。随军后又考虑他老人多这个特殊情况,在分配住房时又破例多给了他一间屋子。许广发说:“在这样领导手下干事,累死心里也不窝囊。”
“你们向我看齐,我向雷锋看齐。”这决不是一个干瘪无力空洞乏味的口号或宣言。当它被赋予言之有物的事实和旷日持久的行为时,它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和巨大的渗透力。
一次学雷锋的智力竞赛,当主持人问我团领导学雷锋的口号是什么时,抢答者脱口而出:“你们向我看齐,我向雷锋看齐!”
这是连续几任的雷锋生前所在团领导们共同喊出的一句话。
“领导不学让群众学,上面不学叫下面学”,有人以此概括一些地方学雷锋状况。虽未免偏执,但却以针贬时弊的犀利促使各级领导去深思。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现实,对领导者提出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苛刻无情的要求是:带头。雷锋团领导深知这两个字在学雷锋活动以及办一切事情中的涵义、底蕴和份量。他们把自己摆在学雷锋活动的前列。
老团长曲本正,这是个颇有性格争议的人物。有人研究名字时就发现了不和谐。曲本正,三个字中有两个截然相反:一曲一正。有人说他能干,有魄力,也有人说他霸道。战士们几天不见就想他,见了又怵他。那年施工搞被复时,他披个老黄棉袄,整夜蹲在工地,像个铁面无私的工头。有一天,夜落小雨,两个战士想偷点懒,躲在帐篷后背风,并美滋滋地相互安慰说:“今晚这鬼天气,又是风又是雨,团长保险不会再来了。”蓦一回头,正看见团长在身后,撒丫子就朝工地跑。有一次,上级工作组来检查工作,各坑道都接到团长一条命令:一律穿烂衣服,最好露屁股,迎接工作组!结果工作组走后不久就拨来了一批新服装。有人戏言说他:“狡猾狡猾的有。”他不无狡黠地说:“我这个当团长的总不能让战士穿露屁股衣服回家寒碜我们部队吧!”施工最叫劲时突然坑道塌方砸死个医生。一向热火朝天的洞内立刻噤若寒蝉。曲本正戴上安全帽,大吼一声:“你们平时不是讲学雷锋不怕苦不怕死吗?怎么现在都成了胆小鬼?”说完,他第一个大步流星走进坑道。
老团长宋清梅。他已脱下穿了26年的绿色戎装转业回地方了。有人比喻:一个领导在位时,他是冲着太阳,自己很难看到自己的影子,只有当他退下或是调离时,他才是背着太阳,清晰可见自己的影子。这太阳是啥?就是群众的心。宋清梅留下的是一个怎样的影子呢?宋清梅有一个笔记本,扉页上留着雷锋真笔字迹,上写“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献给共产主义”。底下落着雷锋的名字。那是1962年他和雷锋一起参加沈阳军区的一个会议时,雷锋留给他的赠言。这段箴言无疑成为他后来生涯中的座右铭。他以爱兵闻名。冬天时,几乎没有一个夜晚不把全团各连的炉子看个遍,他怕煤烟把战士熏了。年三十当他和战士吃完饺子放完鞭夜静人稀时,他才想起在家等他的孩子老婆。这个把一生中最精彩的年华都献给了部队的老团长在转业前,别人都劝他打点像样家具带走。他还真的上心地叫人买来一百张胶合板和两米红松方子。但他不是为自己打家具,而是改建雷锋纪念馆。他看见纪念馆里框架糟了,宣传板也剥落了。他说“要做最后一次贡献”。当有人在精心构筑自己的小家庭时,宋清梅在纪念馆里和木工一起正嘿哟嘿哟地拉锯。宋清梅走了,雷锋留给他的那段箴言和他的形象一起留在全团官兵的心中。
原副团长于泉洋。稍微了解一下他的经历,那些被商品经济诱发出种种私欲打个人小算盘的人都会感到羞赧。雷锋用自己手上刀疤向战士们控诉旧社会的那张照片上,有一个大眼睛的战士就是于泉洋。20多年过去后,于泉洋成为雷锋团唯一见过雷锋的人。大概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年龄过了杠杠的于泉洋一留再留,1985年才安排他转业。家人跑东跑西帮他联系进某市司法局当处长。东西都捆好了,又通知他不转业。两年后再次转业,尽管组织上派人耗费不少唾沫,最后给他安排的职务是:某化纤公司下面的一个分公司,分公司下面的一个修配厂,修配厂下面的一个汽车队任副队长。有人说他亏了,降了好几级。他淡然一笑:我们家几辈人还没当我这大官的呢!他离队那天,去了不少人帮助装车,皆愣住了:哪用这么多人啊。于泉洋全部家当是1976年随军时带来的:一个立柜、一个饭桌、一对箱子、一台缝纫机、四个木凳。来部队十年只添了两大件:是黑白电视和洗衣机。看着这辆全部家当没凑满半车箱的汽车远去时,人们更加敬佩这位一直分管后勤工作,和财物打了十来年交道的副团长,都不禁一声感叹:他是真学雷锋啊!
现任团长孙承彦。于1968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时他已经25岁。岁月如流。1985年已经当了7年整副团职干部的孙承彦被送到国防大学军事指挥班深造。一踏入这个预示着晋升的“虎班”,一些人便按系统垂直联系到下一步孙团长要坐上工程兵部副部长的交椅。入学前,领导也找他谈了话,告诉他副部长的事已经研究过了。当他学习两年回来后,副部长的事凉快了。他又回到雷锋生前所在团当他的团长。如今在团职岗位已度过12个春秋。年龄45岁,已跨过团干服役期限这个界碑的孙承彦,下一步干啥?要说没想过那是瞎话。但他想得最多的是怎样别让雷锋团的工作在他当团长时下来。一到星期天他就是那几套嗑,撵其他团领导回去过礼拜:“你们回去每周一‘歌吧,我留下,我们老夫老妻的好将就。”其实,他家糟心事最多。家属几次随他调动把工作折腾没了,现在好不容易混个大集体却又不景气。每月开40%工资还常常拿不到手。儿子20了也没个工作,小时玩少林拳眼睛让人打坏了一只。大小伙子在家一天干呆能不叫大人上火?团里刚从集安迁到抚顺,他跑上跑下,找市里领导,走局长们后门,帮助家属们安排工作,联系子女们就业上学,可他怎么不去跑跑自己的事呢?别人都纳闷。
政委李德才。机关人爱叫他“老师傅”。这不单是他年龄在班子里最大,还因为他人地道、质朴,音容笑貌和办事实在的作风也像一个老师傅。今年8月,他接到通知:转业。同时也接到地方的一份邀请:请他参加学雷锋研讨会并带去研讨文章。团里想把这差事推掉或交给别人。可“老师傅”说:“还是我去吧!”那几天,机关见他宿舍的灯光彻夜亮着,隔壁人还听见下半夜启罐头声。他又在成宿成宿地写材料。9月,他要去地方报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他来到雷锋班,给班长和每一个战士都提出了希望。从雷锋班出来,他又和接替他职务的新政委谈了很晚:“我在军营的生活算是画了句号。以后你是学雷锋的掌舵人了,要把这个舵掌好啊,要把咱团的典型、骨干这些家底子好好地保存好。咱团对上反映学雷锋情况不够,这方面要加强。学雷锋是咱团的传家宝,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啥时也不能丢。别人可以不学,咱们团可不能不学啊!你去把放映员小严子找来,让他给我最后唱支歌,就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小严来了,这个被称作“军营百灵”、参加过军区大赛的战士歌手,唱着唱着便声音发颤……
有这样的领导引路,学雷锋活动以及党的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宏图大业,还愁实现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