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勇
谁也说不清各种洋货是何时摆满我们的柜台的。大到冰箱、彩电,小到香烟、打火机、婴儿尿布、口香糖,连杀蚊虫也有进口的“必扑”“拜高”。再加上大街小路上的奔驰、皇冠等高级轿车,洋货如潮,转眼间涌入中国。不仅是在友谊商店,只要你有钱,在几乎所有商店都可以买到进口的吃、穿、用品。
面对汹涌而至的洋货,国人并非都喜笑颜开。借用一句歌词,也许可以形象地说出中国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而这种感受更强烈的,当是众多的年轻人。
服装店里一条国产领带“优惠让利”2.50元,而一条金利来领带则350元。北京西单亨得利表店柜台里摆着的瑞士雷达表每块标价1.34万元,而与之对角的柜台上是9.5元一块的塑料壳电子表。价差成百、上万倍。
价格不同货色也不同。每条230元的进口花花公子牌腰带,与30元一条的仿造品相比,无论是签子的光亮度还是皮子的柔韧性,都不可同日而语;与750元一双的意大利双枪牌皮鞋比,几十元一双的国产鞋就显得黯然失色。这些洋货的漂亮劲儿,让青年人禁不住眼热;那贵劲儿,又令每月百多元工资的青年人禁不住气馁。
不算吃的、玩的,就把穿的戴的用洋货装备一身,就是一笔令人咋舌的大账:一件衬衫200元,一套西装2000元,一条领带350元,一双阿迪达斯旅游鞋1280元,一双袜子也要30元,腰间再挂个逾千元的沃克曼,戴上块万元的表,女士还要戴进口胸花、金首饰……如今确实有一批“已经阔的”和“正在阔的”,据了解,高档洋货的消费者,以个体经营者居多,其中又以青年为主,约占六七成。他们可以甩大把票子,如同我们用一毛钱买一根冰棍。
北京隆福大厦业务部科长说:“我要是买套上百元的服装也要掂量再三。”在利生体育用品商店,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大中学生在进口鞋柜台前嘀嘀咕咕,在阿迪达斯、彪马、雷宝、登禄普、斯莱辛格、袋鼠、爱世克私……面前变换着羡慕和无奈的神情。昂贵的价格使他们意识到数点自己衣袋中有限的钞票已毫无意义,很难说当他们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出商店后,会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洋货令众多的中国消费者感到无奈,更使中国消费品工业生产者感叹、担忧。洋货纷呈,正严重威胁着国内消费品工业的生存。
十年前,当美国的可口可乐率先打入中国市场时,恐怕不会想到它在这块尚为温饱努力的土地上会受到青睐。现在,可口可乐在我国的产量已突破15万吨,销量之大,连可口可乐的老板也感到惊讶。可口可乐,而最终“可乐”的到底是谁呢?
不可否认,开放初始,引进一些洋货,可以弥补我国消费市场的某些短缺,可以回笼一些货币,也可以为我国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可是,面对长盛不衰,愈演愈烈的“洋消费热”,人们不禁要问:最终该用什么手段满足有11亿人口的国内消费品市场的需要?还要不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
近年来我们引进了数条电冰箱生产线,已形成年产1000万台能力的国内冰箱产业,在产品质量方面,已有一批名优冰箱蜚声海内外。然而,进口冰箱热却有增无减。据统计,全国居民电冰箱拥有量已大大超过国内企业的累计产量,相差高达34%。大量进口使我们自己的冰箱库存猛增……再如有2.6亿用户的国内眼镜行业,由于大批进口眼镜,已有上百家眼镜生产企业倒闭。年轻人宁用高价买进口的“博士伦”“太阳神”,而对质量不低、价格不高的国产眼镜不屑一顾。又如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糖,如今进口量突飞猛进,1988年竟高达370多万吨,用汇近9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国内11亿人口中有一半人吃的是“洋糖”。令人不解的是,在源源不断地进口需要深加工的粗糖的同时,国内质高价低的糖却大量积压,仅1989年上半年库存就达280万吨!
进口洋货之风为何如此难刹?也许,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全局观念,只看经营进口货有利可图,能弥补外贸亏损和减少财政补贴,对走私活动视而不见,对违反规定擅自进口洋货不闻不问,为保一时一地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某些人不要脸面国格,为了得到外商的礼品和出国机会,放着国货不经营,将消费品市场拱手让给外国,这最令人气愤,痛心。
许多洋货的质量、款式、包装确实不错,然而确实也有许多价格高出国货几倍、质量与国货相当的洋货,有不少明明是次品、假货的洋货,却仍不乏买主。如洋货市场上最热门的商品当属洋烟了。闻一闻那些年轻的“瘾君子”们吐出的烟雾中,不少都混杂着万宝路、云丝顿、肯特、555、骆驼的香气。我国生产的名贵香烟牌子不少,且风味较纯,不像洋烟那么呛喉,可洋烟就是比土烟畅销,尽管它比土烟价贵几倍。特别是用烟敬客送礼时,一盒洋烟在手,身价陡然上涨。请人喝饮料,一定要喝易拉罐,尽管它的一只空罐成本要1.3元多,似乎“扑扑”地拉响易拉罐就比喝瓶装、纸筒装的有派。尽管香港康元饼干售价比上海饼干高4~5倍,其质量比上海益民厂的同类产品绝高不了多少,但有人就愿意多花钱买康元,提着两听走在路上也荣光。尽管上海表、海鸥表走时准,外观也不错,但人们还是愿花上比它高几倍、几十倍的钱去买西铁城、瑞士梅花,因为洋货可以添身价!(广播里有一则广告就说:“戴海霸,添身价!”)
在服装市场,人们常会看到一些用不伦不类的笔法,分不清是汉语拼音还是英文的、粗糙的印刷复制的“进口货”。许多崇洋名的年轻人(包括学过外语的学生),明明知道标着“NIKE”的高价旅游鞋是冒牌货,也忍痛掏钱。凡是印有洋文的商品,就很抢手,年轻姑娘穿着Kissme(吻我)衬衣招摇过市,自以为美。那些挂在服装摊上的“外国名牌”T恤、一两千元一套的西服,十之八九是从福建、温州倒来的假货。在这种崇洋心理下,一些国营、集体企业,也掉花枪把国货冠以洋式牌名,什么“莎吉娜英姿套装”,“奥林其球司”,饮料必取名“××可乐”,化妆品则一定要加上“奥”或“爱”。有的干脆在国货上贴上洋商标,大发“洋”财。这是怎样的消费心理?又是怎样的经营思想?
据介绍,1988年全国检验进口冰箱21万台,不合格者1.6万台,占7.7%;进口彩电12万多台,不合格者2.2万台,占18.68%。日本一些公司在制定出口政策时,内部规定一等品给美国,二等品给欧洲共同体,三等品给中国。做为中国人,我们有何感想?还是那句老话: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
面对汹涌而至的洋消费热,我们该做何种选择?
其实,可供我们选择的东西并不多。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现在不过四五百美元,排在世界第100多个国家后列,而消费水平却在众多的发展国家中名列前茅。消费能力的提高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生产能力增长的幅度。消费膨胀已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洋货诱发的消费欲望将一些人的胃口越吊越高。1988年,我国进口彩电用汇2亿多美元,冰箱用汇近1亿,香烟两个多亿,可口可乐之类的饮料就花掉4000多万美元。我们并不是富国,不应当把宝贵的外汇耗费在买这些国内可以生产的日用消费品和奢侈品上!
抑制洋消费热,当然也不能完全靠“堵”。减少进口消费品,同时要用优质国货来充实市场。作为11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生存的基础只能是自力更生。
70年前的“五四”运动有一项内容,就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当时瑞典“凤凰”、日本“狮牌”火柴霸占我国市场,被称为“洋火”。上海爱国企业家经过艰辛努力,终以国产“大中华牌”火柴取“凤凰”“狮牌”而代之。某毛线厂将商标取名为“*羊牌”(“抵洋”谐音),使毛线销量大增。70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要重新提出“抵制洋货”?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国民意识进步体现于何处?因为说到底,一个有11亿人口的大国在不知不觉中以洋货装璜自身,不言而喻,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衰弱。在关系到中华民族是否能强健地生存于世界之上的时候,我们还能有什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