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
“标兵”该是什么样子,恐怕不好说清。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钦佩且愿意效仿的偶像,用传统的话说,也就是榜样。而“我只崇拜自己”一类的话,我想那不过是说说而已,自己是无法崇拜的,也无所谓崇拜。对于自己,只有自省和激励。“吾日三省吾身”,继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自省自责,加之学他人之长,或许就是对自己的激励。那么什么是“标兵”呢?我们崇拜牛顿、达尔文、居里夫人,崇拜巴尔扎克、贝多芬,崇拜毛泽东、彭德怀……在对这些风云人物的崇拜中,我们难免有一种望尘莫及之感。我们大家毕竟是平凡的,我们的一生除了自己也许将无人回顾,但这并不说明我们的一生就毫无价值。平凡的人生也会有不平凡的光辉,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下面,我就讲讲两个标兵,两个平凡人的平凡的故事。
李鸿波——天津电冰箱工业公司团委书记
李鸿波在共青团的岗位上干了快10个年头了。到了今天,他说出一句颇有感慨的话:“一个有志青年,如果没有到共青团的线上干过,我觉得大冤了。”
李鸿波不冤,尽管李鸿波不愿轻易谈自己的将来,但回首往事,他有一种充实和自信之感。他的每一步路,都是在与青年伙伴们共同奋斗中走过的,他在其中体验出的,是一种青春活力的美感。
在天津磨床厂任团委书记的时候,李鸿波才20岁。20岁,是一个太嫩的年龄。那一年,正在进行企业文明验收,磨床厂的基建库、毛坯库和煤库脏乱不堪,所谓库,只不过是用破篱笆围起来的。当时离验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把破篱笆拆掉再用砖垒,显然已来不及了,只能改建成铁栅栏。但是,要拆掉篱笆,清理场地,再制成4300米的铁栅栏,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这对一个小厂来说,像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神话。在厂中层干部会上,忧心忡忡的厂长把任务摆了出来,却没有一个部门的干部愿意承担,连基建科的领导也保持沉默。20岁的团委书记坐不住了,出人意料地站了起来:“咱们都是吃厂里奉禄的,怎么到了关键时刻都站不起来了!你们不干,我们共青团干!如果完不成任务,我回车间还当我的工人!”接下来的,就是一个月的苦干,李鸿波和厂里的青年们全豁出去了,没有奖金,但大家都在争一口气。在离验收还有4天的一个凌晨,全部工程结束了,青年们欢呼起来,那位焊好最后一个接点的小伙子竟兴奋地“啊啊”大叫着把焊枪下的铁棍点了一个大洞。李鸿波流泪了,这不仅是因为实现了他的诺言,更重要的,是这位20岁的团委书记看到了自己这一代人的能量。
1986年,组建天津电冰箱厂,李鸿波当选为团委书记,后电冰箱厂发展成电冰箱工业公司,他又成为公司团委书记。指挥台越站越高,演出场地越来越大,这正合李鸿波的脾气。
电冰箱工业是近几年在我国新兴的工业,公司创建初始,设备新,工艺新,人员年轻,一线青工人数占91%,平均年龄只有21.5岁。如同我国仅仅十年的改革,这是一个年轻的时代,是一个创业的年代,也是青年人显示身手的年代。李鸿波知道自己不能错过这个历史给予的机缘。1988年初,“可耐”冰箱试生产期间质量不稳定,造成部分冰箱在市场上无人问津、产品积压在仓库的局面。为了扭转被动形势,公司决定在春节前把近3000台降等残次冰箱全部修好,成为合格产品。此时离春节只有43天时间,谁都知道这份任务有多重。对李鸿波来说,这真如历史的重演,但李鸿波不再是仅有一股冲劲的愣小伙子了,他看到这是锻炼青工队伍,为企业分忧,显示共青团实力的大好机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硬碰硬的任务。这之后的43天,是李鸿波和他的青年突击队员们难忘的43天。在43天中,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父亲生病住院,鸿波只好让团委的伙伴们去照料一下。现在回想起来,鸿波说:“真是没黑没白地干啊,干得解恨。”这是鸿波的性格,干什么就要干好,干个痛快!在李鸿波和青年突击队员们的奋斗下,任务圆满完成了。除夕夜,李鸿波离开公司,拖着疲惫的身子走进家门,倒头便睡,那震天响的爆竹声也没能打断他香甜的梦。
初战告捷,李鸿波信心更足了,于是进一步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而在青年中成立了综合生产服务组、产品信息反馈组、青字号工程承包队、五小攻关小组,在全公司青年中开展大规模的技术比武活动,评选文明岗、文明班组、文明机台,在公司青年中形成了比技术、比质量的好风气。让共青团工作落在实处,这是李鸿波的主导思想。
李鸿波说:做什么事,在咱们眼中就没个“难”字,这可能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但这也正是咱青年的一个优点,一种精神。
李鸿波毕竟不是单枪匹马地独干,他的任务是带动整个公司的青年与企业共兴亡、同命运。他不过是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号召力从何而来?公司团委的同志说,什么事到李鸿波这儿就不是难事,他一扇乎就干起来了,他有一种感召力。李鸿波干起工作来有一股狠劲,但他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对别人的困难,他总是尽一切力量帮助,别人托他办一件小事,在他心里就是一件大事。公司青年人的婚姻、恋爱、上学、买家具甚至家属住院要去联系医生,李鸿波全要操心。他把公司里的青年当成朋友,青年人有什么事也愿找这个书记。他了解青年人的特点,所以在公司文化节、体育节、旅游、摄影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李鸿波使共青团组织在企业中生发出蓬勃朝气,优化了企业环境,促进了生产的进行。
1989年5月4日,天津团市委授予李鸿波“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可过去的已成过去,对于未来,李鸿波还是老话:“干什么,不干则已,干就干出个样子来,用我的话说:干得解恨!”
陆景瑞
——天津第二棉纺织厂细纱车间挡车工
不管怎么说,李鸿波的舞台还是多彩的,而陆景瑞的舞台就是机台前几十米长的路,要写她的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陆景瑞是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八”红旗手,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荣誉称号不少,但我想读者关心的不只是这些,而是这些荣誉是怎样获得的。
难就难在这里。她的故事太平凡了,平凡得让人肃然起敬。
十年如一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认真工作,也许荣誉就是这样赢得的。
1979年,高中毕业的陆景瑞进了棉纺厂当上了挡车工。挡车工是纺织行业较累较苦的职业,可17岁的姑娘刚出校门只觉得什么都新鲜,加上陆景瑞心细手巧,跟着师傅在机台前一个月就出徒顶岗了,而一般人需要6个月才可以出徒。学徒时不顶岗,还不觉得什么,一出徒,就要独立看管机台,新鲜劲过去了,再有的就是一天天不换样的单调劳动。干挡车工苦,陆景瑞以前也知道,妈妈干了一辈子纺织,纺织工的辛苦也体验了一辈子,但苦到什么程度,陆景瑞却没有想到过。每天在机台前来回要走70来里的路,车间里高湿高温,夏天达39度,冬天干活也穿短袖衫,实打实的8小时工作,中间只有半小时的吃饭时间,车间里上百台机器轰轰隆隆震天响,说话时对着耳朵喊也只像蚊子声,再加上全神贯注地看管机台,一天下来是什么滋味,没干过挡车工的人是说不上来的。这时的陆景瑞也羡慕过那些到大饭店、大商场工作的同学,可她却没有后悔,对于那时的感受,她只是淡淡地说:“妈妈干纺织的时候,每年也是先进工作者,她对我说:我干了一辈子,你也干吧。我也就干下来了。”没有大波大折的故事,陆景瑞就这样干了起来。她羡慕同学们的工作,也羡慕师傅那双灵巧地抽出一枚枚闪着银光的纱线的双手。陆景瑞苦练操作,三年后,她在全厂操作比赛中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1983年,在全市纺织系统操作比赛中,她得了第二十名。第二十名。这对好强的陆景瑞来说简直是个打击。这以后,陆景瑞到处拜师取经,不耻下问地向十七八岁的小姐妹学习,工作时认真琢磨。1985年,在全市比赛中跃为第二名;1987年,第一名的桂冠终于戴在了她的头上。同年9月,在京、津、沪三市操作比赛中,她以扎实的基本功夺得了第一名。她的细纱接头突破了30秒大关,换粗纱时间取得了35.6秒的好成绩。在操作中,她改变了过去的接头动作重复、慢、转动手腕弧度大、接头有捻的方法,创造了“指绕抵管接头法”,不仅比过去的动作快、动程小,提高了接头质量,而且可以避免挡车工的手腕受到伤害。
干工作就要干好,这是陆景瑞的信条。对于她来说,干好的一个方面是全力以赴,从1984年至今,她一直保持着全勤,在工厂出勤出现困难时主动扩台生产,最高看锭数达576锭,1985年至1988年,四年间她除完成生产计划外,多增产棉纱23110公斤,节约白花700多公斤,少出坏纱25075个,多创产值25万余元。干好的另一方面,是干出水平,要动脑子创新技术。在“郝建秀操作法”的基础上,陆景瑞在长年的积累摸索中,创造了“吸棉管上看断头”、“单面双线目光运用法”和“绕指抵管接头法”三项新的操作法,新工人运用这些经验,出师成熟期由原来的8个月缩短到2个月到2.5个月。1988年10月,纺织部和全纺工会发出通知,要求总结陆景瑞的三项操作方法。陆景瑞的操作方法似乎并不复杂,如“单面双线目光运用法”:进车挡时,从右侧开始,看断头高管,走6步在第7个吸棉管停下,目光继续看前7个吸棉管,为下线。接着目光抬起,向上看粗纱使用情况和疵点等问题,从左侧第1个吸棉管看至14个吸棉管,为上线……这种被称为“六步一回头”的操作法看来平常,但在运用中其精确性确非外行人所能理解,而且它的产生包含了多少艰辛和心血,这只有陆景瑞自己才知道。为了攻克操作难关,谁也统计不出她下早班和下夜班后,为练习操作加了多少工时,手指不知磨破过多少回,过度的劳累,使她患上了肋骨发炎、静脉曲张等疾病,可谈起这些,陆景瑞并不在意,她总是把话题转到小组的师傅和伙伴们身上,她为自己能生活在一个先进小组中而由衷地高兴。
陆景瑞是劳动模范,也是个色彩丰富的姑娘。她的徒弟干挡车工苦,想打退堂鼓,陆景瑞诚恳地说:“我也觉得得十分累,每天下班浑身像散了架,回家就想睡觉。可是要没咱这一行,社会该成什么样子?我还要拿经我们织出的布设计时装,美化美化咱们呢。”陆景瑞长得漂亮,用她的伙伴们的话说,“爱万紫千红地打扮”。一个小姐妹要做新娘了可新嫁衣却来不及做,急得直哭,于是陆景瑞在工作和照顾生病的父亲的剩余时间,为小姐妹赶制了漂亮的新嫁衣,让这个小姐妹乐得哭了起来。陆景瑞爱游泳、滑冰,喜欢旅游,还是厂话剧团的演员。她热爱生活,想多睡会儿觉,多看场电影,多和爱人散散步……可是时间就这么多,毕竟不能什么都不误,于是结婚的日子拖了又拖,话剧也几年没演了,夏天游泳也少了,冰刀也生了锈……不管怎么说,这确实让陆景瑞觉得有些遗憾。
遗憾归遗憾,陆景瑞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机台前认认真真地走着那短短的却永远没有尽头的路……
李鸿波和陆景瑞都是标兵,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事迹平平淡淡,平淡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平凡的是人和事,不平凡的是精神,是献身于社会而忘我工作的精神。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而精神却有。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距离可能很远,也可能很近,这全在我们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