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六害”,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我们走访了团中央有关负责同志。
问:作为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己任,代表青少年利益的共青团组织,如何认识扫除“六害”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答:近年来,“六害”等社会丑恶现象如瘟疫般传播蔓延,严重毒化了社会环境,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其中受害最大的是青少年。有些青少年思想受到腐蚀,有些青少年心身遭到摧残,还有一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对此,广大人民群众非常不满意,广大青少年家长十分担忧,广大青年工作者十分气愤。
对此,共青团在人大、政协多次提出这个问题。但鉴于种种原因,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反而愈演愈烈。去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开展扫黄,工作成效显著,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这说明,只要狠下决心,全党重视,群众动员,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年11月13日起,国务院又领导开展了除“六害”的斗争,这是为民除害,振奋民族精神的好事,各地团组织响应政府号召,配合公安部门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当前,这场斗争正向纵深发展,团组织在除“六害”斗争中应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事物是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是不行的。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青年思想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不久前,全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把扫除“六害”,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三件实事之一来重点抓。团中央十二届二中全会上,宋德福同志的报告和会议决议都明确了今年要重点抓好思想教育,劳动创造,社会监督三项任务。当前,共青团社会监督工作的重点是监督“六害”。在除“六害”斗争中,共青团的工作方针是,一方面积极扫黄除害,一方面大力活跃有益的青年文化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叫做“除害兴益”两手抓方针。
问:共青团组织在扫除“六害”斗争中具体做些什么工作?
答:共青团组织进一步搞好除“六害”工作要做好四件事。
第一,要搞好教育识别工作。即要引导青少年识别“六害”,特别是提高对反动的、色情的书刊读物,对封建迷信活动,对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的辨别能力。要教育引导青年认识其危害性。团组织要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让青少年知道依法打击“六害”的范围和依据。
第二,要自觉抵制。要引导、组织团员、青少年自觉抵制“六害”,特别是赌博、吸毒。在问题较严重的地方,基层团组织要在青年中订乡规和公约,共同抵制“六害”,用集体的力量帮助青年战胜“六害”的侵蚀和引诱。团内对此要规定纪律,用纪律约束共青团员,做抵制“六害”的模范。
第三,要主动斗争。对于一切“六害”现象,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员都要有明确的立场和态度,坚决反对、勇敢斗争。特别在全国开展扫除“六害”斗争形势下,我们要听党的话,响应政府的号召,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坚决的斗争,各级团组织对在斗争中表现好的团干部、团员、青年要积极宣传表扬。对已经受毒害的但还不属于犯罪或打击对象的青年,要满腔热情地做好帮助规劝工作,帮助他们自强、自立、自新。
特别应当指出,每个共青团员,特别是团干部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公民的良知,满腔热情地帮助解救那些被拐骗的妇女儿童。要坚决向人贩子作无情的斗争。对麻木不仁,视而不见的团干部要严肃批评。
第四,要广泛监督。这是共青团的优势。因为“六害”的受害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有些地方团组织已经建立的“扫黄责任区”、“除害监督岗”是很好的形式。
问:大兴对青年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和除“六害”相辅相成的另一个侧面,是除“六害”得以持之久远,长得民心的基础。团组织如何使青少年在健康有益的文化环境下成长?
答:在这方面,共青团组织应该大有作为。
第一,大力开展青少年读好书活动。包括介绍革命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好书;包括宣传先进英模人物,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好书;包括帮助青少年了解科学文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的好书;包括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的小说等文艺作品。读好书活动是共青团首倡的,我们要把这项活动持久、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
第二,大力活跃各种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使青年经常处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情比较舒畅的气氛中生活,而不是整天在牢骚满腹的气氛下滋长不满情绪。这对于稳定人心、稳定社会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大力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这是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我们要学习各类英雄模范人物,做各种各样的好事。
第四,大力促进有益的文化创作。扫除“六害”为健康有益的文化创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和鼓励面向青少年的有益的文化创作,还要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好书、好电影、好歌曲、好作品,各级团组织也应与文化战线配合,促进对青少年有益的文化的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90年代,这将是中华民族彻底地向贫困告别而走进小康社会的十年。我们应该让青年在这十年中能在比较净化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使他们能更全面地发展成“四有”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