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平
记得是从上小学一年级起,老师就开始在耳边谆谆教诲:凡事要一丝不苟去做,不要有半点马虎。这无疑成了我们每个小学生的信条。若老师动员美化校园去拔草,则个个屁股朝天手脚并用汗流浃背,直把一片草坪拔成不毛之地,尚不肯干休,非从秃子头上找出一两个跳蚤来。这样,博得老师的赞语,便高兴得欢呼雀跃,感到莫大幸福。至于做作业更是一笔一划不敢马虎,倘有半笔不到位,拉倒重写。考试时,常常为了一个九十九分捶胸顿足,暗自垂泪,为了下次补回一分之差,不得不头悬梁锥刺股,把一本书反反复复读到骨碎肉烂,直到万无一失,为雪那一分之耻,宁肯放弃跟伙伴们跳绳下棋的种种乐趣。我这种精神当然是值得表扬的,从小到大都是如此。
直到后来考上了某所名牌大学,一天早晨,当拿到不尽人意的成绩单时,才大梦初醒。原来我并不是个完美的天才,并不能样样都达到完美的目标。
后来,一位老师在一次与我们的闲谈中,漫不经心地道出了一个她治学的简单而又意蕴深刻的道理:“你不必太在意!”她第一次提出了与10多年来老师对我的一贯教诲相悖的令我震惊的观点——“我不要求你们考试都非得一百分,若能考得八九十分以上就说明对所学知识基本掌握了,不必为了满分而去重重复复抠书本,直抠得一字不拉,有这精力,不如去看点别的东西,可以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为了那完善的一百分而去勉强自己做一些意义不大的苦功,你会发现得不偿失,且造成那种紧张怕错的心理,不敢尝试新东西,结果不但知识面狭窄,连本来应有的成绩也拿不到。最重要的是,你会失去进步、冒险和充分享受人生的机会。”
这位老师只教了我一个学期就走了。但她的“你不必太在意”,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在我以后的治学生涯中,我努力去学习必备的知识,掌握其精髓,同时博览群书,生活学习有张有弛,纵然有时个别科目不尽人意,我也是乐观地去对待它,找到症结所在而后功之。结果,学习变得越来越有兴趣,知识面不断扩大,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学习成为生活的一种动力,而不是一种压力。
(胡蝶摘自《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