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实
夫妻同获鸳鸯奖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妻二人,因共同发现镭,于1903年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奖在历史上有“鸳鸯奖”的美喻。皮埃尔不幸逝世后,玛丽依然坚持她们的研究事业,于1911年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一家,先后有5人次获诺贝尔奖章。除了居里夫妇二人获奖外,皮埃尔长女伊里奴·居里与丈夫弗利德里科·约里奥·居里两人也获得了化学奖。伊里奴和弗利德里科作为玛丽的助手,是一对研究的伙伴,他俩于1926年结婚,因研究人工放射性而获奖。两代夫妇共4人得奖,另外玛丽一人还得过一次奖。
得“鸳鸯奖”的夫妇还有另外两对:一对是获1947年生理学医学奖的美国生物化学家科里夫妇。另一对是瑞典的缪尔达尔夫妇,他俩先后分别获经济学奖和和平奖。
两次获奖者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人除玛丽·居里外,还有美国物理化学家鲍林,由于他对化学键的研究有杰出贡献,于1954年获化学奖。后来,又因他积极推行反核实验签名运动,于1963年获和平奖。应该说,两次获奖者大有人在。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就是两次获得物理学奖者,但他都是和别人合作获得的。第一次他与物理学家肖克莱合作,发明了晶体管,获得了1956年的物理学奖。巴丁曾在哈佛大学任教,后来他又进入了贝尔研究所。第二次他与其弟子库珀、施赖弗3人合作,研究超导理论贡献卓著,于1972年获物理学奖。
高龄受奖者美国病理学家鲁斯,在他31岁时,从鸡的肉瘤中分离出病毒,被称为“鲁斯氏肉瘤”。这一成果埋没了56年之后,终于在1966年获得生理学医学奖。获奖时鲁斯已是87岁的高龄学者,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他是最高龄的获奖者,而他的成果埋没时间也最长。
父子同受奖英国物理学家亨利·布拉格和他的儿子劳伦斯·布拉格因共同研究X射线衍射与晶体结构学所作出的贡献,而一起获得物理学奖。在诺贝尔奖的史册上,父子同时一起受奖的只此一例。老布拉格的儿子小布拉格受奖时只有25岁。在诺贝尔奖史册上,获奖者最年轻的就是小布拉格,他破了年龄最小获奖者的记录。在他之后,获物理学奖者尚有4人较年轻,但都在31岁以上。
曾任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研究所长,并培养出众多高徒的物理学家的瑟夫·汤姆逊,因在气体放电方面的研究和发现电子的重大贡献,1906年获物理奖。他的儿子佩吉特·汤姆逊也是一位物理学家,也是因为在研究电子方面作出贡献,于1937年获物理学奖。可是,父子两人关于电子的理论却是互相矛盾的。老汤姆逊证实了电子具有粒子性,而小汤姆逊后来又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这一老一小都先后得了奖。
父子同时受奖的只有布拉格父子俩人,而父子先后分别受奖的却有许多。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22年获物理学奖,其子艾吉·玻尔于1975年也获得了物理学奖。瑞典的化学家奥伊勒-歇尔平于1929年获化学奖,他的儿子冯·奥伊勒于1970年获生理学医学奖。
研制原子弹的获奖者一大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原子弹的破坏力要比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大几百倍。这是诺贝尔生前所预料不到的。美国原子弹开发计划的提议人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他于1939年8月上书当时的总统罗斯福,提出:在希特勒掌握原子弹之前,美国应当开发出来。
爱翁原来是一位彻底的和平主义者,他因反抗法西斯暴政而被缺席判处死刑,于1933年亡命美国。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间,支持法西斯政权的也不乏其人。例如物理学奖获得者勒纳德和休达克等,他们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斥之为“犹太人说的狂言大话”。这样,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因政治立场相异而在学术上也互相攻击起来。
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不久,希特勒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把原子弹开发计划付诸实施。但爱因斯坦并未直接参加这项计划。1942年12月2日在芝加哥实验成功的原子弹,是从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下亡命到美国的物理学家费米、丹麦亡命来的量子力学创始人玻尔等协助进行的。这些人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爱因斯坦听到美国在广岛、长崎爆炸了两颗原子弹后,大为震惊,后悔当初不该上书罗斯福。从此,爱因斯坦全力投入和平运动,战后继续反对大国之间的冷战。爱翁临死之前,和英国哲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共同签署了一项宣言,呼吁和平。宣言中强调,今后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的要使用核武器。要使用核武器必招致人类的毁灭,为了挽救人类,必须消灭战争,废除核武器。许多诺贝尔奖获奖者在此宣言上签了名。可是历史的发展,却与爱罗宣言相反,原子弹、氢弹、带核弹头的导弹大批制造出来,美国先后介入了朝鲜、越南战争。战争期间,在美国国防部智囊团为杀人出谋划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人。其中有一个从匈牙利亡命到美国的物理学家威格纳声言,自己是被美国从法西斯政权下拯救出来的,因而要效忠美国。而另一些科学家却在坚持反核、反战,为和平奔走,因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少年落魄,大器晚成有些人青少年时代放荡不羁,中年发奋,晚年却获得了诺贝尔奖。俄罗斯作家伊万·布宁,是个没落贵族子弟,15岁时弃学出走,到处流浪,自谋生路,当过校对员,统计员等。后来发奋写作,成了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在继承俄罗斯古典文学艺术方面有贡献,1933年以法国作家名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西班牙动物组织学家卡哈尔,不爱学拉丁文,挨过老师教鞭打,中学失学后当过剃头匠、修鞋匠,还想当画家。他父亲是个医生,劝他复学。后来他进了医大,学业有成,获1906年生理学医学奖。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幼年因不能忍受学校严格制度而退学,以后专攻体育。后来竟成了著名政治家,写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回记录》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作家纪德,自幼好逃学,身体多病,智力发育慢,10岁时退学,成了淘气包,后来重新入学,他又装病“气绝”,再度休学,休学期间他发奋专攻文学,后来竟成了文学家,获1947年文学奖。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青少年时爱好体育,游泳、拳击、足球,各项体育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可是他“半路出家”,后来把兴趣转向文学,写了很多小说,代表作有《武器,再见吧》,晚年于1954年获文学奖,后因神经病用猎枪自杀。
不幸的获奖者瑞典工程师达伦,曾发明榨奶机械和热气涡轮,还研制成功引起闪光的电子管,安装在光源气体储存器中能自动控制灯塔和浮标的发光,被称为“水手的保护人”。后加入气体存储公司,发明了气体调节器,于1912年获物理学奖。但在获奖的第二年,因气体爆炸而双目失明。
苏联的理论物理学家兰道,1962年在莫斯科郊外,因遇自行车事故,重伤濒死,头骨骨折,脑出血,肺脏破裂,膀胱破裂,心脏4次停跳,但奇迹般的生还。那年10月他在养伤的病床上,接到了受奖通知,12月获得了物理学奖。后来他只恢复到刚能走步,再也没有能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
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福瑟福有一种独特的爱好,就是修剪庭院的树木,他经常爬树剪枝。在一次上树锯枝时,不慎坠地身亡。
蔑视金钱的获奖者瑞士社会活动家杜南,是红十字会创始人。起初他因经营面粉公司失败,负债累累,一贫如洗。后来他参加了在战场上救护伤员的工作,冒着炮火抢救伤员。6年后,他由于创建红十字会和抢救伤员有功,获得诺贝尔奖史册上第一个和平奖。可是他完全蔑视功名利禄,拒绝出席祝贺会,把奖金全部捐献给国际红十字会了。
借助外力也有个别获奖者借助了一些外力,从而获奖。英国天文学家休伊休,由于发现星体的脉冲现象于1974年获物理学奖。可是与他获奖有密切关系的来自宇宙的脉冲状电波,并不是休伊休首先注意到的,而是研究室女研究生贝尔小姐。
另外,曾获诺贝尔奖和平奖的前日本首相佐藤荣作,获奖前也由当时驻联合国大使加濑俊一予以运动,才得获奖。有的为了获奖,自己力量稍感不足,因而求助于一部分外力。
获奖者的灵感文学家的创作靠生活,靠艺术头脑,往往也靠灵感。科学家也是如此。牛顿因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启发了灵感,创立了万有引力论,就是一例。当然牛顿不在获奖者之例。诺贝尔获奖者中,有些重大理论的形成,多亏了某一瞬间的灵感。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靠他们平时的研究和坚实的基础。
日本的获奖人江崎玲于奈博士,在研究二极管时,看到他的研究室墙上有一幅江户时期的名画《富岳三十六景》,启发了他的灵感,从而把隧道二极管的研究和和应用推向了新阶段。原来,他看到画上描绘的大海狂涛巨浪和隧道二极管的特性很相似。
(同博仙春摘自《科学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