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中王
初到柏林,刚从娇媚的海德堡过来,又是团组旅游,表面上转转,真不觉其怎么的,无非马路宽些,现代建筑多,还有一堵“墙”。给人的感觉甚至有点儿闹哄哄。
后来我住下来了,在联邦卡特尔局整整实习了五个月,使我有机会细细地去看柏林、想柏林、品味柏林,才感觉到柏林之旨趣无穷。
柏林,是城之绝!它在外交上虽属联邦德国代表,但城廓上空高高飘扬的则是美、英、法三国国旗和柏林市市旗。地球上还有哪一个城市是这样的呢?上年纪的德国人也许不免为之吁叹,战争的创伤带着分裂的血迹在他们心里怕是永远也抹不掉的。但是,年轻人总是更注重现实。许多人纷纷从联邦德国腹地迁来,乐于在这块“孤岛”生活。问他们为什么,说:柏林大,是internati0na1——一座国际城!
柏林的国际特色渗透于一切方面:200万居民中有25万外籍人。柏林生产的商品有72%左右外销各地,而商品输入量1986年就高达288亿马克。许多科研和教育机构使柏林作为科学与社会的合作基地的超地区意义越来越明显。柏林在六十年代,因劳动力短缺,吸收了大批土耳其、捷克和波兰等地人。他们居住集中,人口发展又快,以致实际上已形成外籍人居住区。这些外籍人的后代与柏林社会同化很快,但有人根据美国华人街的经验推测,其后代的后代又会很快“寻根”回来的。但不管怎么变,都还是这样那样地强调着柏林的国际特色。柏林的国际性乃是其魂魄所系!
在最热闹的库菲斯滕丹大街,有一个叫KeDeWe的百货公司,集世界各地之精品于一楼。据说在六层的“食品楼”里有500种面包,1000种香肠……。我去过几次,都没顾得上计算,但确实荟萃了各国特产,中国的茅台酒、龙井茶之类便在其中。它提供了巨大的选择性,一下子让人觉得世界居然也可以这么集中、凝缩。
从北京长安街出来的人,大概是不会去夸耀柏林街道的宽阔的,尽管库菲斯滕丹大街能车开六道。但是柏林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商店、酒吧、饭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使柏林有“不夜”之誉。与此相应的,便是它的文化活动。只要你有空暇,那达勒姆名画陈列馆展出的13至18世纪的作品,巍峨的夏洛登堡王宫旁的考古博物馆和肯佩尔广场旁的国家美术馆以及著名现代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范·德·罗厄建造的包豪斯博物馆……都够你消受掉好几个星期天的。在柏林住下来,你难道有这么巨大的克制力而不去领略一下德国歌剧院和音乐厅里那些有国际声望的精彩演出?不去静静地搜寻一下树立在国际会议中心门前的国旗群中的五星红旗?1989年2、3月间,我接连参加了第39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和国际旅游博览会。其规模之巨、而管理之纹丝不乱,是我有限的经历中未曾见过的。此后又去柏林民族艺术馆看了正从美国纽约来此展出的梭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收藏的60幅名画,其中有毕加索、高更等人的真迹。正是从这些顾盼不及的文化活动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柏林扑面而来的国际气氛和无穷尽魅力。
到柏林来的人,大概都有心思去看一看柏林墙的。
除了这长达166公里的柏林墙,西柏林已很少有什么遗物能让人念及历史曾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异常惨重的演变了。那位于闹市中心的威廉帝皇纪念教堂废墟算是一处。在它旁边已建起一座若幻若真的现代教堂,两相对比,象是在有意警诫国人战争的灾难和不可重演。那位于滕伯尔霍夫区的“空中走廊纪念碑”也难以令人平静。那是为悼念78名死难的空运人员而修建的。纪念碑造型并不复杂,下直上曲,做飞机起飞状,据说与法兰克福机场边一块类似的石碑遥遥相对。碑文也很简单:“他们为柏林的自由在1948至1949年的‘空中走廊建设中献出了生命”。后来,我在东柏林的反法西斯烈士纪念堂里,从永不熄灭的长明火前看到“祭奠为反法西斯而战的无名英灵”等字样,心中也泛起了同样超功利的不平静。
柏林是难以一下子道足其魅力的。
柏林城,让我有机会再来仰慕你那独特风貌吧!你已经有过750周年的诞辰,而今也正在横向地扩展着自己的生命线。柏林是属于我们这整个世界的!
(大博摘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