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对于人类的进化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但是,对于猿人的褪毛问题并未作出令人满意的解答。
达尔文认为:人类皮毛的退化与雌雄的美感有关,是性选择的结果。在动物界,异性间的性选择决定了物种的繁衍方向。强健的雄性在性选择中成为优胜者,而获得更多的后代。以鹿为例:雄鹿的犄角不利于奔跑,容易被树枝羁绊,但是母鹿喜爱威武的大犄角,于是雄鹿在进化中犄角越长越大。达尔文认为,雌性猿人以光滑的表面为美,因此,在性选择中选择了毛少的雄性为配偶,最终导致人类皮毛的退化。
当我看到这一论述后的第一个联想是:我在动物园里见到的拉美元毛狗。这狗皮肤微红,毛孔依稀可见,毛色浅淡,与人的汗毛相似,形状极丑,见了有恶心感!那么,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会有这个阶段的,难道这副模样能够产生美感?很值得怀疑!依我之见,或者毛发浓长,或者皮肤光滑细腻,两者都是美的,唯独毛短、稀稀拉拉之状最丑。
美感问题很难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以往,因此,对于猿人的美感讨论不必认真,也无法考证。但是,就此激起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猿人之所以离开食物丰富的森林,来到平原,是因冰川期的到来。严寒迫使森林南移,向赤道方向退缩,大批的动物有的被淘汰,有的被迫改变习性,开始了新的适应和进化。因此,猿向人类进化面临的最重大的生存挑战之一,就是适应严寒。按照常规,猿的皮毛应向浓长方面发展,脂肪层增厚。可是猿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仅用性选择来解释便不能令人满意了。皮毛退化,脂肪层并未增厚,猿人依靠什么御寒的呢?达尔文的疏忽显露出来了。
再则,人类皮毛的退化并不均匀。一般动物都是后背毛长(猿猴也不例外),小臂、小腿毛短,为什么现代人后背、*部无毛,反而小臂、小腿的汗毛较浓呢?为什么有些白种人中的男性前胸有浓密的汗毛?为什么所有人种中的女性皮毛比男性退化得多呢?是什么因素促使毛浓处退化多,却在毛稀处退化少呢?达尔文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件憾事!
我认为是原始服装的使用促使了人类皮毛的退化的。原始的服装帮助猿人适应严寒,它代替了皮毛大部分的御寒作用,于是皮毛先于盲肠退化了。
人类最初披挂“服装”,不能说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对于服装起源中的御寒说、遮羞说、炫耀说、护身说、装扮说、异性吸引说等等,我认为都有不同程度地用现代人的意识去推测的因素,而猿人尚不具备如此清晰的意识。人类的意识是适应环境、长期进化后的成果。猿人的意识是由动物欲望中萌生出来的,其初级、简陋程度与猿类相比好不了多少。在这些假说中遮盖说最不能成立。性冲动在动物界是不受“道德”限制的。这种动物本性怎么可能在尚未完全摆脱猿类的动物身上,产生限制性的意识呢?
除遮盖说之外,各种学说都有合理的部分。因为御寒、炫耀、护身、异性吸引等都可能成为一些与动物欲望相关的原始意识,从总体上说这些原始意识在猿人心里同时萌生,而具体到群落,到个人,又会有所侧重。
猿人将最初的树皮、草叶、兽皮披戴在身上,多半出于嬉戏行为或运输的需要。树皮、草叶可能为了筑窝,兽皮上还有肉可以食用。猿人为了将这些有用之物带回宿营地,将它们披在肩上驮回。披着树皮、兽皮回来的人受到群落的欢迎,于是炫耀感产生了;对异性的吸引力自然增强了;御寒、护身功能随之显现出来了。慢慢地由无意识中醒悟,成为有意识地创造服装了。
原始的服装与当今的立体裁剪相距甚远。最初只是将片状原物披在身上,此后才撕、切成大小较为适当的片,到了发明了骨针才有简陋的缝制,它们都是披挂在后背上,就是缝制出袖笼的“衣服”,由于没有纽扣,前胸是敞开的。因此,最初被遮盖的部位是后背,此后,有袖笼的“衣服”又遮盖了大臂,长的衣服又遮着大腿,于是这此部位的皮毛退化得多。而小臂、小腿和前胸却露在外面,这些暴露部位仍需皮毛抵御严寒,皮毛退化速度自然很慢了。就当今的人种来看,白种人汗毛最重,男人尤为显著。这可能与白种人的祖先的生活方式有关,也有可能与发明纽扣的时间有关。
最为有趣的是男女的差别,不论是汗毛重的人种,还是汗毛轻的人种,女性皮毛退化程度都大于男性。我想:这是原始的社会分工有关。男子为了猎食,为了行动方便或生活所迫,经常敞开前胸,露着小臂、小腿(兽皮只遮盖着后背),甚至摔掉兽皮追赶野兽。而女子,主要任务是养育子女,她们为了护婴防寒,经常抱着小孩蹲坐在火堆前取暖,将兽皮衣服围裹住全身,至使女性的皮毛退化得多。
服装产生之后,达尔文的性选择便发挥作用了。群落中最聪明,最勇敢的人,经常为群落带来食品和日用品,恰恰就是这些人创造了服装。原始服装是生存竞争的产物,同时又是男性勇武的标志。于是披兽皮者成为群落中异性求偶的目标;随后,狩猎者又会将多余的兽皮赠给自己喜欢的女人。这样着衣者便获得了更多的后代。
我认为达尔文所说的雌性猿人以光滑少毛者为美的假说是主观杜撰的,而披兽皮者在异性眼中集食源、勇武、美感、性感于一身,似乎更合情理一些,也即道明了猿人褪毛与服装起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