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三年困难时期的二三事

1989-08-24 05:50权延赤
中国青年 1989年4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周总理毛泽东

权延赤

毛泽东能鼓舞人心,是因为他本人便时时为他所奋斗的理想所激励。他对自己能够用意志铸造历史的能力有着高度信心。他从来不肯低头,敢于藐视对手,喜欢挑战。这是他吸引人民、使人民心甘情愿随他一道奋斗的一个重要原因。

1959年9月30日,毛泽东吃过两次安眠药,仍然未能入睡。他起来了,坐在办公桌前,一杯接一杯喝茶,一支接一支吸烟。

卫士们小心翼翼,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我们明白,国家发生了困难,而且多事。毛泽东的桌面上,堆满文件和电报。大跃进开始不久,饥荒便笼罩全国。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发来饿死人的绝密电,这些电报只有政治局常委才能看到。中印边境、东南沿海都不平静。最新送来的一份材料是美苏戴维营会谈的情况介绍。

那时,北京普通市民是不知道这些情况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挂红旗,歌声笑声锣鼓之声处处可闻,准备迎接建国十年大庆。

值班室电铃响了,我匆匆走进毛泽东的卧室,好大的烟雾!

“你搞点饭来。”毛泽东看着文件吩咐。我刚欲转身,他又扬扬手中的铅笔:“不要太麻烦,煮点粥就行了。”

我不敢多言,忙拿了茶缸到值班室用电炉子替他煮了一缸麦片粥送去。当时我还不知道,毛泽东喝麦片粥,是为了迎接晚上一场激烈的挑战。那天,毛泽东为赫鲁晓夫举行了招待宴。但毛泽东不能喝酒,喝一杯葡萄酒也脸红。他参加宴会只是礼节性的,并不当吃饭。

就在这天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在颐年堂同来访的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开始了会谈。

我守在值班室,门玻璃上只隔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纱帘,会场情景看得一清二楚。

颐年堂里转圈摆了沙发,茶几上放有茶杯和烟灰缸,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紧挨着斜对而坐,两党两国的其他领导人在旁边顺序坐开。

那时的说法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赫鲁晓夫虽然远不及斯大林当年的权威,但是从银幕上我也看到,他仍是以“首”自居。说好听点是老大哥,说难听点便有些“老子”架式。他并不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其他共产党领导人放在眼里,他指挥他们就像指挥自己的部下一样。但是对毛泽东例外。他对毛泽东的个性是有所了解的。就以当年斯大林的权威,毛泽东就敢于不听,就敢于抛弃城市暴动,搞农村包围城市;就敢于拒绝划江而治,指挥百万大军过长江一统天下;就敢于拒绝苏联在中国建军港;就敢于跟斯大林提出领土问题。所以,早在1955年赫鲁晓夫就不无忧虑地向阿登纳谈起过对中国的恐惧和担心。

颐年堂里,赫鲁晓夫进门前后便表现出过度的兴奋和热情,时而显得傲然和尊严,时而说出许多敏捷而不连贯的俏皮话,时而无缘无故地发出一阵快乐的哈哈大笑。由于意识形态上的争论,他6月份宣布与中国签定的核协议无效,矛盾已经发展到国家关系上。这次他对美国进行的快速访问及戴维营会谈结果,他估计到中国会激烈反对。

毛泽东随便往沙发上一靠,像是漫不经心地望着赫鲁晓夫,其实是决心下定。他的全部烦恼、紧张和思考,都在一杯接一杯喝茶,一支接一支吸烟的时候已经结束。他去迎接赫鲁晓夫的时候,把烟一拧,肩膀放松似地一垂:“来了,那就谈谈么。”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谈话,开始气氛还柔和,能听到笑声。渐渐地,气氛越变越严肃,越变越紧张。相比之下,毛泽东表情变化不太大,始终显得坚定自信。赫鲁晓夫不然,前后判若两人。他曾吵吵嚷嚷、热烈开朗,动手动脚地与人亲热,不乏某种诱人的魅力。可是,遇到反对和挫折,他瞬即变了。用一触郎跳来形容是很恰当的。这时他显然怒不可遏。毛泽东用大手在他和赫鲁晓夫之间划了一道,那手势的含意不言而喻。赫鲁晓夫吼叫起来,两手激烈地挥动。于是,少奇、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开始了尖锐强硬的插话。苏联方面也不再是赫鲁晓夫一个人讲。会谈变成了争吵,每时每刻都不止一张嘴在讲,在喊,在吼。那气氛可说得上惊心动魂。

毛泽东将手在沙发扶手上一拍,只轻轻一拍,已经奋然立起,稍稍侧着身体,胸膛微挺,头仰起来,似乎在凝视远方,又像不屑一顾。他的脖颈梗直,腰杆笔挺,凛凛然一副神姿:谁也休想让我低头弯腰!

紧张激烈的争吵声中,会谈不欢而散。天安门晚上有活动,赫鲁晓夫没有上天安门。不久,我便听说了苏联撕合同、撤专家、逼还债等一系列消息。

国庆节之后,毛泽东立刻南下视察。记得专列开入山东时,沿途土地龟裂,到处是白花花盐碱。进入安徽后,大田里看不到丰收的庄稼,却插着一堆一堆的红旗。毛泽东一路凝思默想,吸烟不断,手指熏得焦黄,整日整夜不睡。他思考的全部内容谁也无法窥见。但是,有句话我至今记忆深刻。他长长叹一口气,喃喃自语:“天灾人祸啊!”这时,他眼睛湿润了。他说的人祸,有多少是指苏联赫鲁晓夫,又有多少是对他及党内一批领导人工作失误的反省?不得而知。

车到合肥,正是晚上。整座城市黑沉沉一片,不见灯火。地方党政负责人汇报,合肥地区是水力发电,由于长江水流枯竭,只剩主航道有点水,已经无法发电。

毛泽东凝望黑沉沉的城市,没完没了吸烟。良久,他用嘴深深吸口气,仿佛负担过重透不过气一般。卫士们静悄悄侍立左右,都感到形势严峻。我们想到了流窜在全国的一股股饥饿的“盲流”,甚至想到天下大乱……不,我们不相信会乱。毛泽东望着我们,慢条斯理讲出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大灾荒,讲到老百姓吃观音土,然后一字一板说:“现在我们也到了这个地步。有人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想逼我们屈服。没骨气的国家是不敢顶的。你们敢顶不敢顶?”

“敢顶!”我们知道毛泽东指的是苏联赫鲁晓夫。

“他越压我们越要顶!”毛泽东的大手重重拍在车桌上,身体左侧,斜挺出右肩和胸膛。那气势仿佛要挑起泰山一般,全身微微激颤。于是,我们惶感浮动的心便立刻踏实坚定下来。以后,不论国家遇到什么大灾大难,只要想到毛泽东拍案而起、挺立不动的身姿,我便生出一种信心:没关系,有毛泽东呢,终归会有办法闯过去。作为领袖人物,不遇挑战是难以充分表现英雄本色的。毛泽东一生中有大大小小不少失误,但由于他那与生俱来又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锤炼而就的个性、气质、决心和意志力,他在历史上仍然会产生出一种向上的巨大力量,使我们的国家民族巍然屹立,任何人不敢欺。

回到北京,毛泽东对我们郑重宣布两条: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他说:“全国人民都在定量,我也应该定量。是不是肉不吃了?你们愿意不愿意和我一起带这个头啊?”

我们回答:“愿意!”

喊罢,我一阵羞愧。我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当时想得多的只是可以沾光,吃饱肚子。我确实太渺小了。毛泽东庄严宣布:“那好。我们就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

三年困难时期,我为毛泽东服务,千真万确点光不曾沾上。但我心顺,没有牢骚。因为毛泽东就在我身边勒紧了裤腰带。青黄不接的最困难时刻,一盘野菜聊以充饥,仍坚持夜以继日的工作。只此一条,我便愿意跟他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作为一个人,毛泽东常会出现意外之举,使他更具吸引力。

困难时期,他的案头床边堆满了“事”,处理之余,他却迷上了小人书。那套“三国演义连环画”也摊开在案头床边,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一连几天反复看,吃饭睡觉也不放。

一天,我叫他吃饭,他靠在床上看小人书,不愿动弹。我说:“主席,您还迷小人书啊?”他翻着小人书说:“小人书不简单哪,言简意约。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少人物就交待出来了。道理一目了然。”他给我讲赤壁大战,讲夷陵之战;说孙刘联合,一把火烧了曹操,烧出一个三国鼎立;刘备犯了错误,被火烧连营死在白帝城;诸葛亮临危不乱,安居平五路,稳定了蜀国局势。他讲这些故事似有所指又无所指,影影绰绰,扑朔迷离,至今我没想透。他很欣赏“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说法,认为它符合辩证法。他认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汉朝的张良和三国的诸葛亮都比较出色。他想像力极丰富,我不可能追踪理解。

那一年,他引退二线,不担任共和国主席职务,像是要陶冶性情,休息时便练练书法。常有民主人士和过去的老熟人来看望他。

黄炎培有一本王羲之的真迹,毛泽东借来看,说好借一个月。那一个月,毛泽东工作一停便翻开来看,爱不释手。我给他倒茶时,总是见他望着字迹琢磨,有时又抓起笔来对照着练。他不是照着摹仿,而是取其所长,取其神韵,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练到兴头,叫他吃饭也不应。

大约是真迹太珍贵,听说价值连城,黄炎培很不放心,借出一星期便接连打电话询问。我接过两次电话,问主席看完没看?什么时候还?有一次黄还把电话直接打到了主席那里。毛泽东慢条斯理问:“不是讲好借一个月吗?”那边马上连连说:“对对对,对对对。”

可是,不足一个月,那边的电话又打到我们值班室。放电话时我挖苦一句:“是不是太小家子气了?”我想了想,还是来到毛泽东书房。

毛泽东正在看那本真迹,头依着真迹上的笔画晃动,好像下巴颏就是一支笔。我不敢贸然叫,先替他倒上茶水,设法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然后小声报告:“主席,黄炎培那边又来电话了……”

“嗯?”毛泽东不再晃头,抬起眼皮望着我。

“他们……又催呢。”

“怎么也学着逼债了?不是讲好一个月的,还差7天,我是给他数着呢。”毛泽东将手中的烟嘴摔在桌上。

糟了,我心里暗暗叫苦,毛泽东又联想到苏联逼债一事了。

“主席,他们、他们不是催要,是问问,就是问问主席还看不看?”

“我看!”毛泽东喝口茶,重新拿起烟嘴,语气转缓和,“到一个月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失信。谁失信都不好。”

一星期后,毛泽东将王羲之那本真迹用木板小心翼翼夹好,说:“送还吧,今天必须送到。”

我说:“黄老那边我已经打过电话。他说主席如果还在看,尽管多看几天没关系。”

毛泽东说:“讲好一个月就是一个月。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那段时间,来看毛泽东的还是党内负责同志更多。其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以及负责军事外交的林彪、陈毅来得最多。毛泽东虽退居二线,决定政策的还是他。

1960年底的一天,毛泽东工作到第二天中午才睡觉。

下午3点左右,周总理来到菊香书屋。我在院门口迎住他。

“小鬼,主席现在在做什么?”总理每次来都是这样问。

“主席中午才睡下,现在还没起来。”我犹豫着问,“有急事吗?要不要我去叫醒他?”

周总理摇手:“你不要去惊动他,等一会儿我再来。”

三年困难中,毛泽东生活毫无规律可言,总是脑筋再也转不动时才上床躺躺。这样一来,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工作便也没了规律,有时免不了白跑路。

周总理走出一步,又转回身,小声问:“主席这几天休息得怎么样啊?”

“不太好。他老睡不着睡不稳。有时一天睡不够两个小时。”

“你们要多劝劝他。毛主席肩上担子重,你们肩上的担子也就不轻。”

“劝不动。只要眼睛能睁开他就不肯上床。他名堂又多,说看闲书都算休息。”

周总理沉默片刻,像是想什么,又问:“吃饭怎么样?”

“也不好。很长时间了,天天是青菜芋头麦片粥。”

周总理显出严肃的神情,一字一板地说:“小鬼,跟你们卫士长说说,要开会研究研究,想想办法。毛主席休息不好,吃不好,我们是没法向人民交待的。”

那时,无论哪位中央首长来汇报请示工作,都要向我们询问主席休息好不好,吃饭好不好。李银桥组织我们开会研究,常常束手无策。一个大国家的大人物,处于重大事件中,有这三个“大”,压力可想而知。我们都明白,只要国家还困难,人民还困难,毛泽东是不可能吃好睡好的。否则还算什么人民领袖?

下午4点半钟,周总理又来了。我从值班室远远望见,忙去看主席醒来没有。

上次陈老总来,一进门就问:“小鬼,主席现在工作还是休息*?”陈老总嗓门大,主席即使休息地得被吵醒我把陈老总的卫士留在值班室,直接引陈老总进了主席卧室。为此,老卫士张仙鹏、封耀松都批评过我,说主席睡一次觉不容易,不管谁来,都该看看主席是否在睡觉,能不能见客。

我在门口理理衣冠。这是和李银桥学的,他跟随毛泽东十几年,每次见毛泽东都要先理好衣冠。

我轻轻推开屋门,闪身进去,肃静聆听,没有鼾声。毛泽东只要睡熟,鼾声很响。莫非醒了?我不能大意,踩着柔软的地毯轻走几步,探头朝里屋卧室张望。我听到一声咳嗽,毛泽东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醒了,正靠在床头批阅文件。

“主席,总理来了。”

“噢,叫他进来吧。”

我出去,周总理已进院门。我说毛主席已经醒了,把他引入主席房间。

那几年,周总理到毛泽东这里来汇报工作,第一句话总是问:“主席,睡得怎么样啊?”

“挺好,刚睡一觉。”

“吃的什么呀?”

毛泽东没有回答,仍然靠在床上,指着沙发说:“坐嘛,坐下说嘛。”

我给总理端来一杯茶水,悄悄退出。关门时听到毛泽东讲的半句话:“你不是也有没吃猪肉么。大家都不吃……”

半小时后,总理出来了。在门口,他又一次嘱咐我:“首先要设法让毛主席休息好。睡足觉才会有好胃口,才能吃好饭。”

工夫不大,毛泽东走出屋,在院子里散步一圈,忽然朝我们值班室走过来。

卫士长带着我们几名卫士忙迎出门。

“你们来,都站到院子里来。”毛泽东叫出我们,打量打量说:“去,把理发员炊事员都叫来。”

很快,我们在毛泽东身边服务的七八个人都集合到一起,互相用眼色询问,不知是什么事。

“你们站好,站成一列横队。注意了,立正!”

我们立刻挺直了身体,站成直直一列横队。

毛泽东自己也立正了,非常严厉,像一名操场上的军事教官。大声说:“现在全民皆兵,我身边的人尽是兵,我也是兵。由我来发号施令,操练一下,看你们到底像不像兵?”

理发员老钱直眨巴眼,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心血来潮要练兵。我虽然也感觉突然,但又隐隐明白一点原因。毕竟整天呆在毛泽东身边,打扫卫生时偶尔从桌上文件看到的只言片句,倒茶水时听到他和中央领导们谈的话头话尾,我已经知道中苏边境、中印边境、台湾海峡都不安宁。

“听口令,齐步——走!”毛泽东声音宏亮,我们立刻甩臀迈步。大家都曾受过严格军事训练,何况院子小,走不远,队列很整齐。

“立定!向左转!跑步——走!”

丰泽园里响起整齐有力的脚步声。毛泽东不停下达口令,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齐步走、正步走……我们精力高度集中,竟没有一个人做错动作。

“立定!”毛泽东把我们调动到他面前,仍然是一列横队。他脸上有了笑,点点头:“稍息。看来你们还像个兵。我们全民皆兵就是6亿兵,试看天下谁能敌?帝国主义敢侵略我们,就叫他寸步难行!以后你们要坚持训练,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好了,今天就到这里。解散!”

这件事过去不久,毛泽东便发表了《为女民兵题照》那首诗: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经过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老了许多。外人在照片上看不出什么,只有我们生活在毛泽东身边的卫士最清楚。他的头发在三年中白了许多,像染了一层霜,体质下降,脸上生出许多皱纹。他从来不曾在任何屈辱的环境中低头,他的意志是与他的追求精神相适应的。形势稍一好转,他那诗人的丰富想像力便又无限制地翱翔起来。他坚信共产主义,但他是以“只争朝夕”的热情致力于使历史按他理想的格局来形成。他把不同意见看作是阻挡历史前进。他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带来了胜利也带来了失败。这是一幕悲壮的历史剧。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周总理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1958年我在应城见到周总理
周总理的标准餐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