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风波的前前后后

1988-08-23 03:48杨帆
中国青年 1988年8期
关键词:淘金者蛇口座谈会

杨帆

年初,笔者到蛇口出差,遇到一件新鲜事:素负盛名、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的青年思想教育家李燕杰、曲啸等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蛇口受到了青年的强烈挑战。

事情是这样的。1988年1月13日,蛇口工业区团委邀请李燕杰、曲啸等同志在蛇口招商大厦9楼会议室同蛇口青年举行座谈。青年们不愿意单方面接受青年教育家们的“传道、授业、解惑”,他们要求平等对话,并对曲啸、李燕杰等同志的观点进行了诘难和反驳。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论颇为激烈。

1988年2月1日《蛇口通讯报》在一篇报道中披露了争论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曲啸等同志在谈话中指出:‘特区青年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美的风光,美的心,美的山河,美的人。同时也谈到:‘不敢保险来一百个人都是创业的,有没有淘金者?对此,一位青年人反问:‘是不是赚钱、搞商品经济的人就是淘金者?‘有的个体户其经营目的是赚钱,但他给国家上缴了税金。曲啸认为,如果到这个经济很活跃、经济水平很高的地方,只是为了个人目的,就可能成为这个事业中的淘金者。我们今天提出的口号是:开拓、创业、献身,我们要求青年同志应该是事业型的。一些青年则认为,创业和享受并不矛盾,淘金者的内涵和外延有待明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不需要淘金者?

“曲啸同志说:‘在我们国土上跑着那么多外国汽车,我感到难受。我是人大代表,在人大会堂门前只有一辆上海牌的车,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一位青年人则认为,对此除了气愤外,还要探究原因。我们应该走出去看看世界,蛇口人的好处在于站在山顶上,能看到里面和外面,左边和右边,可以接触很多思想。他不客气地说:‘我看三位老师的思想在深圳是没有市场的。谈到青年应怀有对祖国的爱时,一青年回答:‘对祖国的爱有个怎样表达的问题,应该讲实在的,而不是虚假的、空头的。”

1月13日的“对话”在社会上引起人们一定的注意,《羊城晚报》《南京日报》《大公报》分别作了介绍和报道。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终止。一个月后,一份署名“北京师范学院青年教育学研究所”的材料这样记叙了元月13日晚上座谈会上的情况:“这次座谈会事前没有通知本人”,“坐在门口一个戴眼镜、穿西服的青年突然发难,把恳谈会引向邪路”,“坐在后面的一个长头发的男青年站起来挑衅”,许多话是“较为明显的错误言论”,“整个气氛是不让他们说话的,是嘲弄的甚至是敌对的。”

于是,这份材料又引出了蛇口青年对此事的进一步讨论。魏海田同志在《蛇口:陈腐说教与现代意识的一次激烈交锋》一文中写道:

“李燕杰同志很喜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一句成语。他还说过:‘共产党员走到哪里,都应该让人们感到可亲,愿意和你接近,如果群众见了你就紧张、害怕、没有话说,那你还叫什么共产党员?(见《人生与伴侣》杂志87.5)曲啸同志也曾希望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采取‘容人的态度:‘为什么容纳不了人呢?特别是别人一句话,一个什么事触犯了你个人利益的时候,为什么胸怀不能宽广一点?

“回想起元月13日晚上双方争论激烈时,一位专家对质问他的某青年说,敢不敢把名字告诉他,曾引起大家的笑声,这位青年把自己的名片当场递给几位专家。这个名字居然也出现在这份材料上!

“蛇口青年对此议论纷纷,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座谈会,一场坦率真诚的对话,居然使几位被誉为青年教育专家的同志们如此生气?”

曹长清同志也以《“神的文化”是对人的全面窒息》为题撰文指出,中国30年宣扬的榜样都是神,现在迫切需要的是人的文化。他认为李燕杰、曲啸到处演讲、作报告,宣扬的还是一种“神的文化”“榜样文化”。他们以一个或某种榜样要求所有人,以一个行为、思想模式来规范所有人。其结果是把活生生的、各具特点的“多”统一到“一”。

我认为,过一段时间,蛇口的风波会平息下去,然而它提出的问题今后一定会不断出现。我写这篇东西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更多的青年思想工作者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猜你喜欢
淘金者蛇口座谈会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深圳蛇口—肇庆高要”组合港正式启动
蛇口半岛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16日)
《蛇口,梦开始的地方
——致敬改革开放40年》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边境往事 霍尔果斯“淘金者”
“蛇口精神”奠基者——袁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