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尼埃:哲学与文学

1988-07-15 01:07
读书 1988年7期
关键词:译稿鲁滨孙著作

陈 侗

三年前,朋友引导我对法国当代文学给以关注,我们开始搜寻与此有关的中文资料。当时我所在的少儿出版社收到一份寄自北京的译稿——从法文译出的米歇尔·图尼埃著作《星期五或原始生活》。由于译文初稿文笔欠佳,一审几乎未能通过,而我们竟成了译稿的首批读者,以后又因我们的极力推举,这部瑕瑜互见的译稿,经译者修整润饰,次年便得以出版。迄今为止,这本经过图尼埃改写的中篇小说,也就算是国内唯一独立成书的图尼埃著作中译本了。然而这样一个稀有之物,对于那些喜爱法国文学、热衷图尼埃著作,却偏偏又不逛儿童书店的大朋友们,竟成了长期的隔绝。

图尼埃将他的第一部作品,亦即成名之作《太平洋上的虚无漂渺之境》(一译《礼拜五或太平洋上净狱的边缘》)改写成《星期五或原始生活》,源于他给儿童灌输哲学的毕生愿望。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图尼埃既不沿袭也不引申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的原意,而是进行了内容和意象的重新构设:星期五不再是奴隶,而是充满乐趣的原始生活导师;鲁滨孙逐渐丧失了文明习性,却变得年轻、美好而坚强,终于对文明世界表示了绝望……

读罢图尼埃的作品,我们很难将他划归到当代任何一种文学流派中(新小说派几乎不能对他产生影响)。如果有这个必要,那么权且将他称作“寓言式作家”或“现代神话的制造者”。他早年在大学专修哲学,有引以为自豪的哲学前身,四十岁后却是筏文学之舟抵渡他的哲学彼岸。当很多大作家顾虑到批评家的态度而不敢正视申张自己的褊狭主张时,图尼埃却表明了他的哲学化文学观,这恐怕也是文学史上最坦诚爽直的一种智慧展示。图尼埃单枪匹马地奋斗,始终将小说的功能、意境寄托在对(生命)哲学的诠释和隐寓中。小说化的哲学是生动简明的,而哲学化的小说对于读者来说,又反生出对哲学真义的直接的体悟。

图尼埃受荣格、莱维·施特劳斯等哲学家思想影响的同时,建立和发展了他自己的哲学观念。但这些观念渗透在他小说的字里行间,不能体系化,也不能授之于人。不然的话,图尼埃早已通过哲学教师资格会考,成为哲学教授。他未能实现这个职业愿望,而是作了一位想象力丰富、以小说终生的西方文明剖析者和理想人生的领航人。

(《星期五或原始生活》,〔法〕米歇尔·图尼埃著,阎素伟、陈志萱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0.65元)

猜你喜欢
译稿鲁滨孙著作
把一本书译成国礼
凡打不倒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物种起源》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成功在于什么?
秒变戏精
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画家的数学著作
致读者
“应该认清每一个字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