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的战场

1988-07-15 01:07
读书 1988年9期
关键词:艾略特威尔斯狄更斯

竹 桑

维多利亚小说历来是文学批评家们纷争厮杀的战场,最近几位批评家的论著又给这战场增添几分血腥之气。理那德·杰·大卫斯在他的著作《抵制小说:意识形态与小说》中呼吁现代读者“抵制”小说,因为它们都包含着历史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大卫斯认为阅读任何小说都是个人的行动,所以不应企望通过小说学习人生、认识世界。他说:“我读小说而且从中得到享受,但我对于小说的依赖与热爱不也就反映了固定我于某个位置的社会机制的力量吗?”于是他主张把意识形态和愉悦性一起“抵制”掉。大卫斯代表了一家之言,而且是比较“极端”的一家之言。另一位批评家但尼尔·柯同,也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但他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论述这一问题的。他在《社会人物:乔治·艾略特、社会历史以及文学反映》一书中把艾略特看成是过去的意识形态的代表。作为个人的乔治·艾略特被“消解”掉了,取而代之以历史上某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在文学中的拟人的“乔治·艾略特”。柯同的研究不惜牺牲个人而建立维多利亚小说与当时社会的关系。哲洛姆·麦克亚的《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明争暗斗:狄更斯、现实主义与重新评价》从探讨几位小说家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界的状况。在他看来,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社会简直是一个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原则主宰之下的战场。狄更斯是众矢之的,其他作家以自身的实践努力在“现实主义”的方面超越狄更斯,但除了威尔基,科林斯以感性的情节胜于狄更斯之外,其他作家都纷纷落在他的“现实主义”的阴影之中。比如乔治·艾略特就对狄更斯小说造作的人物形象不以为然,试图以大包大容的同情心求得更高的“艺术真实”。麦克亚虽然很多时候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对于作品的比较过于牵强,对于单个作品情节的把握不很全面,但是他的文字活泼、文风率直,使人不忍挑剔其中的不当之处。约翰·库西施在《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压抑:夏洛蒂·勃朗特、乔治·艾略特以及查尔斯·狄更斯》中一反弗洛伊德、福柯的传统理论,把压抑看作对于欲望的“合作”而不是“取代”。由此看来,维多利亚小说家们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欲望的剥夺正是他们对于“压抑与自我否定就是欲望的一部分”的观点的辩护。这就可以解释《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身上的禁欲主义,为什么夏洛蒂·勃朗特的女主人公们总是以异乎常人为乐,并且把婚姻看作是无休止的感情纷争,而在狄更斯那里,热情和压抑却是互补而不是对立的。库西施批评的特点是在概括别的批评家的观点同时进行精辟的对于个别作品的分析。最后还有一位批评家,亚历山大·威尔斯。他在文章《从版权到柯波菲尔德:狄更斯本人》中以不常见的谨慎运用了精神分析的方法。威尔斯试图从狄更斯的作品中探求作者本人的心态。他集中研究了《马丁·柴则尔维特》、《董贝父子》以及《大卫·科波菲尔》三部作品。在他看来,这三本书都是作家被环境所迫反观自身的成果。两位印柴则尔维特的自私以及比克西尼夫(Pecksniff)的伪善都是作家在批评界的重压之下对于自己人性中的丑恶的不自觉的夸张。而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作者创造了一个成熟的作为作家的大卫的形象,则反映了作家在意识到自己对于批评的敏感之后取得的心理平衡。威尔斯意在说明狄更斯小说本身就是当时文艺批评的产物。他的研究倒是比后人取狄更斯为己用的文学纷争距离作品切近。

LennardJ.Davis:ResistingNovels(Methuen);DanielCottom:SocialFigures(U.ofMN);JeromeMeckier:HiddenRivalriesinVictorianFiction(U.ofKentucky);JohnKu-cich:RepressioninVictorianFic-tion(U.ofDal,);DavidWhite:PartingsWaldedTogether(Met-huen);AlrxanderWelsh:FromCopyrighttoDavidCopperfied(HarvardU.Perss)

猜你喜欢
艾略特威尔斯狄更斯
章鱼心
如何不写
艾略特的蜜月
狄更斯钓鱼
你能变好,我则安心
狄更斯诡证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