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茂
恩格斯说:“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而利益的实现,正是需要的满足。但在我们国家,对人的利益的研究早被对人的利益的批判、否定所取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几乎被人们忘却了。但现在,人们敢于正视这个人人有兴趣的问题了。最近,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的冯文光同志的《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一书出版了,此书是在系统地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著作的基础上,编著而成。阅读之后,我感到该书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介绍基础上的研究和以研究为目的的介绍。乍一看来,这是本介绍性的书,但在该书中任何介绍性的内容无不是作者本人的观点的展开。这样,使介绍和研究有机地溶合在一起,益于读者清晰地把握经典作家的论述,并加深对这些论述的理解。例如,作者在介绍了马克思关于需要结构的一系列论述以后,令人信服地提出了个别需要不断向社会需要转化,自然需要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奢侈需要不断地转化为必要需要的深刻如里的见解。
二,沿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书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范畴都进行了历史的和逻辑的考察。通过历史的考察,使读者对每一个概念和范畴知其史迹,晓其发展;逻辑的考察,使全书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在此基础上,作者巧妙地把有关概念范畴既符合历史的先后顺序,又合乎逻辑的必然联系地安排在一起。例如,作者按这种方法考察了人类的需要如何从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占统治地位的“自然需要”发展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又如何派生出“对货币的需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需要中占统治地位的就是“精神需要”,即人们发展自己的才能的需要以及对文化成果享用的需要。这本专著除了对单个概念范畴按这种方法进行考察以外,还对各有关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按同样的方法进行了考察,以研究这种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例如,作者在研究了马克思关于“必要需要”和“奢侈需要”的论述以后,指出,物质消费品分为奢侈消费品和必要消费品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对立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而到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立关系被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才最终被扬弃。
三,理论的活力在于对实践富有指导意义,任何空泛的理论都是僵死无力的。这本书用较大篇幅论述了需要理论对于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们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对于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的指导意义。在这部分内容中尤以下述两点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深:(1)社会经济形式发展的总线索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与此相应的需要满足方式是直接需要—→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真正的社会需要(不存在购买力限制的需要),只要社会还处于满足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阶段,商品经济的存在就是必然的。(2)在从中央集权指令性经济体制转到以企业为中心的分权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按照需要理论的基本原理,我们必须注意调节好社会产品总量与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体制模式的顺利转换。
本书不足的是,它虽然也从需要理论的角度研究了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论述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需要的预测。但没有在此基础上具体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来研究需要的特点和满足需要的模式;如果在需要理论的一般原理基础上,对此问题再加以具体探讨,那必定对我们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等问题有所裨益。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冯文光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三月第一版,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