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良心”
第九期许纪霖的《商品经济与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是篇力作。本文主要观点我十分赞同。想补充的是,我们应同样强调操作型知识分子对完成“社会良心”使命的重要地位。理由有三。其一,操作型知识分子逐步摆脱贫困,迎来经济的富裕后,会伴生心态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诸多变化;他们的世俗化往往有可能使他们成为商品拜物教的奴隶。其二,操作型知识分子在经济上自立后,可进而获得政治、文化上比理论型知识分子更大的自由度。倘能通过强调操作型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使命而增强其使命感,并充分发挥上述优势的话,这于使命的完成就有特别的意义。其三,操作型知识分子人数较多。
邱明斤
宏亮的钟声
读完第九期关于知识分子的几篇文章后,久久不能平静。身处时代剧变的大潮中,作为苦苦寻觅人文真理的青年探索者,常常会有陷入迷津、面对歧路的慨谓。蓦地,仿佛宏亮的钟声从天而降,振聋发聩,让我永远难以忘怀,也许将让我们这一代的同道者所铭记。
愿《读书》做为知识界——特别是人文知识界的喉舌和大本营,今后多开展此类专题的讨论,切实分析知识分子立命安身的处境,并以更严格的态度批评匡正知识分子的弱点,支撑起正趋支离破碎的精神世界,让精神的灵光重新弘扬光大。
刘立宪
怎样自救?
读《商品经济与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深感失望,忍不住唠叨几句。
文章在分析了知识分子(主要指搞理论的知识分子)目前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后说:“知识分子本身与其说消极等待,不如积极地自救”,这可真算说到我心坎上了,可是紧接着便来了一个大转弯,对这至关重要的自救问题避而不谈。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自救?
依我看,这自救道路不外两条。一是大家伙都走出书斋去做生意闯仕途,恐怕这于国于己都没什么好处,绝非良策。再便是知识分子们团结起来,为取得自己合理的待遇(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政治上的)而努力,这才是摆脱生存危机的唯一出路。
李鸿嘉
思想自由
面对生存挑战,知识阶层的确存在“无所适从的恐慌,牢骚满腹的怨恨或‘以不变应万变的固执”等心态(识时务者除外)。这种生存挑战,除主要来自于“全民皆商”的大潮外,也有其他原因。而知识分子的牢骚又各有所指,既有因“别人发了财,自己穷兮兮”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又有物质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还有无法确认自己的价值等等。我以为,在当代中国知识阶层中,偏偏有些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偏执者,只因为他们的固有人格在作祟,不肯识时务,顺应潮流。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并不怀疑,然而因为社会不识货,所以他们的产品没有市场。这才是真正的焦虑和危机。人们对于今日“道德沦丧,价值失范,人心
邹向龙
必要条件
理论型知识分子的产品——理论,是完全可以获得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价值的。我们可以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从纯经济学观点看,也可以讨论它使爱因斯坦获得了多少稿费,这稿费就是这个理论的经济上的交换价值,我们不必觉得这样算就庸俗。理论家给社会提供理论,社会给理论家一定报酬作为他们进一步研究和生活的费用,这就是交换,而不是谁养谁的问题。
因此,只要保证两个条件,一、商品经济的原则得到贯彻,二、言论,出版,学术,迁居的自由,则真正的理论型的知识分子也是完全能富起来的。而现在一些理论型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不高,完全是由于上述两个条件未得到完全贯彻的结果。
有一个真正的理论家怀才不遇就必有一千个庸才嚷嚷自己怀才不遇。只有通过商品经济和出版自由,我们才能最快地找到真正怀才不遇的理论家。商品经济能使知识分子真正成为社会的独立阶层,而不再是什么“毛”去附什么“皮”。他们不需要谁来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辛苦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只有当知识分子真正成为独立的阶层时,他们才能对政治产生有效的制约。
一鸣
文化氛围
你们发表《文化常常比经济更重要》但为什么在今年杂志里文化氛围显然淡薄了。难道你们也提倡“全民经商”不是?到了“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时候,你们应当呼吁新的文化氛围的到来。我不能想象,或许再过几月,我这个助工养不起自己的母亲,但首都朝阳门内大街166号会有卖茶叶蛋的一席之地!
梁孟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