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句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在人才的发展上,却常有“种瓜得豆”的事实。就文学领域而论,不少作家就是如此而来的。
鲁迅起初是学地质学的,到日本后学医。他的“弃医从文”,现在已人所共知,其实开始时,他是失败的——想办一份杂志也没成功。直到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后,他的文学才能才得到极大的发展。
郭沫若原先也是学医的,但他在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医科大学求学期间,生了一场伤寒,听觉大受影响。他虽然勉强读完医科的学业,但已决心从事文学,他的诗歌、戏剧、小说、散文,成就卓著。
郁达夫是学经济的。文学起初是他的业余爱好。直到1921年他的小说集《沉沦》出版,名满文坛以后,他还到北京去教过会计、统计一类的课程。
胡也频青年时期进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后来却成了著名作家。
文坛上“种瓜得豆”的现象也有相反方向的,即:有些起初学文学、或在文学上已有一定成就的人,后来才华转移,却在科学领域开花结果,取得重大成绩。
裴文中是五四时期受人注意的青年作家。可他后来向文学告别了,转而刻苦钻研古生物学,终于成了震惊中外的“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者,成为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
蔡希陶是三十年代跃上文坛的青年作家。当他崭露头角时,却告别文学,到深山野林里去搜集各种植物标本,一头扎进植物学的研究中去了,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
沈从文是二十到四十年代活跃在文坛上的著名作家,现在他成了古代陶器史和古代服装史专家。还有学文史的陈从周改行研究古代建筑等等。
这种现象说明,任何专业都可以取得成就,关键在于刻苦钻研、发愤努力。
(晓王摘自《博览群书》)
(插图:缪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