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
全国各地,不论你走到哪里,现在都能听到见到30多岁的厂长、经理。据统计,青年企业管理人员已占整个管理干部的70%左右。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确实干得不错。大多数人是被改革的浪潮卷进来的,有的是看到企业连年亏损痛心,看到人浮于事有气,于是靠着激情和闯劲就干起来了;有的则是看到一些改革措施在别的企业奏效,就模仿着学起来,并且真的提高了经济效益。坦率地说,虽然他们上马了,干起来了,但对改革的真正含义和自己肩上的担子并不明确。正象当年一些贫苦农民,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参加了革命,但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
按照一般的路子,新厂长上台后都是“三板斧”,“三把火”。打破“大锅饭”,严格规章制度,堵塞“跑、冒、滴、漏”,一般来说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我觉得,这仅仅是解决了企业“表层”的积弊,是“扫浮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浮财”扫光了,要解决管理体制和企业的“深层积弊”,单靠一股热情就不够了。
“三板斧”砍过怎么办?我以为面临着三个问题。首先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把本企业的命运和“四化”的总方向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身在企业,但考虑问题绝不能局限于本企业这个小圈子。多赚利润,多向国家贡献,这是企业的本分。但利润可以有各种方式获得。这就要顾全改革大局了。有人可能会说一个小厂长,七品芝麻官,管不了那么多国家大事。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虽然企业只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但宏观经济改革的措施都要通过企业活力的增加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体现出来。如果每个厂长都能明确改革的方针,坚定地在本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密切配合国家宏观经济改革,利用自己的权限,在本企业内形成一个有利于改革总体运行的“小气候”,那么一个一个“小气候”就能在国家大致方针的指导下,纵横相连,汇集成为一个“气候带”,进而影响整个经济领域这个“大气候”。
第二,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让企业始终都走正路子。
我们有的青年厂长,本是改革起家,屁股算坐在改革者的椅子上了,名声也大了。但他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却实在令人担忧。比如说健全法制,遵守法纪,这本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家现代化所追求的内容之一,也是实现我们目标的保证。但现在的青年厂长中不懂法的现象还不少。我曾听过一位青年厂长在谈到企业知名度时讲:“我们厂由于全市闻名,许多别人干不成的事,我们干得成;许多别人不敢干的事,我们敢干。厂房施工堵塞了公共交通,公安局长来过问,走到半路,一听是我们厂施工,掉回头走了。厂里刨马路铺管道,城建部门也不敢过问……”在这位青年厂长看来,这些都是企业知名度高的作用,实质上,这正是目无法纪的表现。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知名度再高,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无视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现代经济生活要求我们的企业家必须知法、懂法、使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合法、守法。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有的青年厂长取得一点成绩后,便不思进取,不把心思放在挖掘企业潜力,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上,而热衷于与政府、银行、税收部门拉关系,走后门,钻国家经济政策的空子。这样获得的经济效益是不可取的。
第三,莫把厂长负责制当成“家长制。”这几年,不少青年厂长作出了成绩,受到了表彰,成了“新闻人物”。其中大部分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但也有个别人,只听得进顺耳的话,听不得不同意见。把厂长负责当成“家长制”,在企业里一人说了算,讲阔气,耍威风,大搞特权,专横跋扈,犹如“土皇帝”。还有的同志上任前与上任后判若两人。在登上领导岗位以前,希望门开得越大越好,还总嫌“伯乐”少,抱怨上级不能任人唯贤;登上领导岗位后,就希望大门关闭得越紧越好,渐渐任人唯亲。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个别人身上,但在群众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玷污了青年企业家的形象。
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我们每一个青年厂长、经理都应该做到德才兼备。
(注:本文作者曾被评为优秀青年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