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凌
在改革中人们常常谈论企业行为不正常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症”。
第一,不顾后果,拼命向国家争项目、上基建,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的“投资饥饿症”。
第二,不注意企业长远发展,殚地以出,竭庐以入,尽量提高奖金和福利,以满足职工利益要求的“廉价同情症”。
第三,盲目追随上级意愿,不顾企业现实情况,甚至不惜用空亏虚盈,假报数字来满足上级指标要求,以取得当政效益的“饮鸩止渴症”。
第四,无意在管理上作文章,把“宝”押在同政府的谈判上,把企业发财的希望寄托在政府减税让利,提供廉价物资、低价外汇等优惠政策上的“守株待兔症”。
某企业连续四年维持着较高的利润“增长”水平,职工几次调资,奖金等福利居本系统各企业之首,工人欢迎,上级满意。而实际上该企业早已病入膏肓:内部积压的贬值物资达一千多万元,形成实际亏损五百多万元,但四年三任厂长却都为了自己的“政绩”而不报废、不处理,最后被银行亮了“黄牌”。
为了解决企业行为不合理的问题,我们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制订了不少原则和政策,但收效甚微。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有人说,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企业家,因此也不会有真正的企业和健全合理的企业行为。
从广义上讲,搞企业经营工作的厂长(经理)都是企业家,那么,我国有数十万、数百万的企业家。
从狭义上讲,如果企业家仅仅指的是具有“经营之神”称号的、专门致力于企业经营并卓有建树的企业领导人,象美国的亚柯卡、日本的松下幸之助之类的人物,那么,可以说,我国可能一个也没有。
究竟我国的企业家(暂且这样称呼)现状如何呢?
—他们既是政府派驻企业的官员,享受国家干部(科级、处级、局级)的待遇,又是企业的代表(厂长、经理),与政府发生各种行政、经济关系。
—他们接受双重标准的评价。对政府官员的评价,更多地注重个人品行、公众形象、职工反映和对各级政府的负责程度;对企业家的评价,则要求他有强烈的经营欲望、果断的决策能力、不断地追求利润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有效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厂长们确实很难同时扮演好两个角色,结果必然使他们择其要者而从之—当好政府官员。
因为一个厂长的使用升迁往往不是看他在企业的全部业绩,而是用政府官员的标准对他进行评价,即个人品质,上级、下级和职工的满意程度。一个企业经营失败了,经过全面分析证明他是个不合格的经营者。但他很可能在“这个同志还不错”的含糊其词下重新安排领导职务。书记不成当厂长,厂长不成当书记,本厂不行调外厂,基层不行调机关。这样,不论在评判者还是被评判者眼里,决定一个厂长的社会地位、利益和命运的,主要不是企业的盛衰和本人对企业的贡献,而是官当得多大,官当得如何。
既然重视官员身分,必然就轻视厂长的职责。由此便产生诸如片面追求规模扩大,争项目、上基建(因为企业领导人的官员级别是同企业规模成正比的);滥发奖金实物(以获得职工的支持);报喜不报忧,追求短期效益(得到领导的赏识)……一系列不合理行为。
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企业,搞活企业需要大批企业家脱颖而出。因此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阶层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也将是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改革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呢?
一,作为发展商品生产的主角,他们应该逐步与政府官员系列脱钩,而成为以市场优胜劣汰原则和市场规则为评价标准,决定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和个人的声誉、地位和收入的经营企业的专门人才。
二,他们应该是懂管理,善决策,有高超的领导艺术才能,有强烈的经营意识和欲望,有强烈的利润动机和开拓精神的实干家。
三,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知识素质应该既具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艰苦奋斗、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勤俭创业、勇于献身、廉洁奉公、严格守法和集体主义观念;又建立在新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基础之上,这包括服从商品经济规律的新价值观念、时间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公平观念、法制观念和人际关系等。
然而,形成这样一支企业家队伍,迫切需要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
一,真正实现政企分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创造从“官员—厂长”向“企业家”转换的外部形势;加速形成一支独立的专职企业家队伍。使厂长与所有者的关系成为合同关系,而不再是上下级关系。
二,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即缩小政府手中掌握的物资、资金、外汇分配份额。减少政府对企业进行直接行政干预的能力,造成一个使企业家成为市场运行主体的外部环境。
三,进一步冲破“官本位”的羁绊。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待遇。
日本报纸说,如果在日本挑选100个真正领导和影响日本的精英人物,恐怕政治家不会超过10个,日本社会中的大多数优秀人物都进入了企业界。美国的亚柯卡年薪高达92万美元,进入美国最高薪俸的前10名。我们也要通过合理的利益吸引大批人才进入企业界。
四,加强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强化企业家意识。现在不少地方建立了企业家俱乐部、企业家联谊会,并建立了企业家与政府官员的对话制度,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五,改革现行企业机制,使人才站出来。目前我们实行的承包、租赁等试点,一方面创造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给企业家以充分表演的舞台;另一方面,也冲破了旧体制的束缚,让企业家不拘一格地站出来,开辟新的选拔人才的途径。
改革孕育着企业家,改革呼唤着企业家,改革寄希望于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