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中国的历史大趋势

1986-08-20 04:03钟沛璋
中国青年 1986年4期
关键词:世界历史

钟沛璋

数以千计的信稿飞向编辑部,探讨青年们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寻求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编辑部的同志从中选出一些信稿给我,希望我对这场笔谈发表一些意见。浏览这一篇篇信稿,我如同捧着一颗颗滚烫的心。这是刚进入或即将进入社会的青年们的心,是一颗颗诚挚地探索人生、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这使我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和许许多多前人及同辈人所走过的路。

需要有一个前提

大约近半个世纪前,当我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的时候,是一支人们熟悉的歌曲—《毕业歌》召唤了我:“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小学刚毕业,日本侵略者在侵占我东北三省之后,又大举进犯华北,接着在上海发动了进攻。当时,象我这样一代的青少年,并没有想到“是社会适应我,还是我适应社会”这类问题。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只能在这两者中作出抉择:是当亡国奴还是当主人?不想当亡国奴就得起来抗争,就要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就要为创造一个独立、自主、光明、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这个召唤,也就奠定了我整个一生的人生道路。

每一代人的历史境遇,当然是各不相同的,但任何时代的青年,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人生课题:你对社会是否抱有责任感?纵观古今,一个人的成长、作为和成就,无不与这个问题紧紧地关联着。

《石灰吟》是大家爱背诵的一首诗: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是明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于谦在17岁时写的。他借石灰以言志,抒发了不畏艰险、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磊落坦荡的襟怀。他的另一首诗《咏煤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当年所以能够在平时深得民心,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而受到后人的景仰,很明显地与他少年时就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密切的关系。

大家知道,马克思也是在17岁的时候,写下著名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马克思所以成为人们所崇敬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难道与他在青年时代就确立的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且一直在激励着他没有关系吗?

这种社会责任感,就是对社会的态度是奉献而不是索取,这也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我认为这是前提。不明确这个前提,那么“是社会适应我,还是我适应社会”这类问题,就讨论不清楚,甚至由于没有共同的语言而说不到一块去。因为,“适应”是为了什么呢?

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

什么是个人与社会结合的最佳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人类社会是一条不断向前的望不尽的长河,而个人的生命却是十分短暂的。同样是短暂的生命,有的却卷起了巨澜,为推动历史前进作出了贡献;有的只是在浪涛中翻滚了几下,就沉入河底;有的似泡沫那般迅速消失;有的则被奔腾的大河,冲刷得无影无踪。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觉悟到自己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及早地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

72年前,列宁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他说:“即将来临的历史时代,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学说获得更大胜利。”那时,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了近70年,那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和取得胜利的70年。列宁的那篇文章预示了一个新的70年的开始。列宁当时特别寄希望于亚洲。在写出上述那篇文章的同一年里,他写了《亚洲的觉醒》《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等文章。他写道:“中国不是早就被称为长期完全停滞的国家的典型吗?但是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朝前发展。”后来的事实证实了列宁的预言,社会主义首先在东方取得了胜利,十月革命成功了,中国革命成功了。

现在,历史正进入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第三个70年,这将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发展和壮大的70年。人们看到,中国再一次沸腾起来了,中国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通过开放、改革,中国将彻底结束封闭、停滞状态而沸腾起来。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而成熟起来的中国人民,正不可阻挡地决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可以预计,再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中国将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对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影响?世界的许多经济学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已经发表了许多评论和预测。波兰的一位经济学家写道:“最近几年来,我们在加速向中国学习,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实在太大了,在这个国家发生的一切对世界的现在和将来都有巨大影响。”“中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纲领既是对中国本身的挑战,也是对世界的挑战。”

了解为世界所瞩目的中国的大趋势,对于当代的每一个中国青年都至关重要。什么叫做“适应”?适应就是首先要认清这个历史的大趋势。认识这个大趋势,适应这个大趋势,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为推动这个大趋势,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完善客观中完善自己

“是社会适应我,还是我适应社会?”我想,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或者换一句话说,就是在不断地完善客观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我们现在是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们已经完成了推翻剥削阶级的伟大历史任务。但是,要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我们要走的路途还很长。人类对社会的改造,对丑恶事物的斗争,对美好事物的完善,以及某种意义上的革命,是永远不会止息的。那末,我们降生到这个社会中来,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我想,首要的是要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劲头,为不断改造和完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都痛恶那些损人利己、吞食别人劳动成果的社会蛀虫。但是如果只是做一个于人无害却也于人无益的庸庸碌碌的人,也是枉为人生一场,更不待说去做“大写的人”了。而要改造完善社会,就要奋斗,就要创造。这也是许多杰出人物一致的选择。

马克思回答他女儿什么是他最喜爱的格言时说:斗争。

毛泽东在年轻时代就写下了这样的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第一个为我国争得世界乒乓球赛冠军荣誉的优秀运动员容国团的人生哲学就是:拼搏!

在棋坛上奋战了30年,把中华民族的围棋艺术推进到新阶段的围棋大师陈祖德,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宁愿因为创造而导致失败,也不能因为怕失败而不去创造。”“没有奋斗目标,人生就失去了光彩。”

因此,从要为改造和完善社会作贡献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要使“社会适应我”。例如,你帮助一个落后的集体变得先进了;你使一个亏损的企业兴旺发达起来了;你促使周围的邻居和睦相亲了,等等,都可以说是使社会“适应”了自己的正确主张和做法,为改造和完善社会作出了贡献。

而要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不能仅仅凭良好的愿望,还得决定于必须具备改造客观世界的本领和才能。我前面借用了“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个人生下来就会有改造世界的才能。古人孟轲说得好:“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谓“天生”,就应该是一个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艰苦锻炼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里,至少应包含这样几点内容:

一、向社会学习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培养自己生存于社会并进而改造社会的能力;

二、接受社会对自己的帮助、监督和批评;

三、善于和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团结协作,而不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以致成为处处碰壁的唐·吉诃德,克服自己性格上与社会不协调的缺陷;

四、要使自己的主观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随时准备修正自己一切不符合实际的、不正确的思想和观念;

五、从社会眼前为你提供的条件做起,处于顺境而不忘乎所以,处于逆境而不丧失斗志;

六、把个人理想纳入到社会的大理想中去,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选择自己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等等。

以上种种,每一点都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付出艰苦的劳动。就拿第一点来说吧,今年2月12日《中国青年报》刊载一篇非常感人的通讯—《学海夜寻珠》,是记叙北京师范学院夜大学中文系351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青年,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进行顽强的拼搏。光说“夜行难”吧,自幼就病魔缠身、靠拐杖走路的崔秀琪,在寒风呼啸、滴水成冰的夜晚,每天要换乘3次车赶去上课,5年中一直坚持了下来。38岁的王大绩,从北京的南郊农村赶到西郊去上课,往返有百里之遥。听完课无法搭车回家,他就去北京火车站候车室“打游击”过夜。就拿家住城中心,离学院较近的同学来说,5年上课的行程也达25,000里!没有这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又怎能去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种种知识呢?

“是社会适应我,还是我适应社会”,这里都离不开一个“我”字。能否正确处理好“我”字,关系到一个人攀登的人生高度。抹煞个性,否定自我,是错误的;而以自我来作茧自缚,也是没有出息的。

雷锋的结论是:把个人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爱因斯坦的结论是: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为祖国棋坛创立了丰功伟绩、身患癌症仍拼搏不止的陈祖德的结论是:超越自我!

亲爱的青年朋友,你的结论是什么呢?

编后:“是社会适应我,还是我适应社会”和笔谈从去年10月至今已半年有余,到本期普算告一段落了。广大读者对我们的“笔谈”给予了热情的大力的支持,特在此深深地致谢!

猜你喜欢
世界历史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新历史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