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讯

1986-07-15 05:54
读书 1986年2期
关键词:贝蒂辛格大夫

大约一百多年前,“基因叠接”已经走出了实验室,逐渐成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工业化项目——基因工程。美国《生物工程会刊》编辑约翰·埃金顿(JohnElkington)最近著书《基因工厂:生物工程工业的内部》(TheGeneFactory:InsideBiotechno1ogyIndustry)概述了这项事业的历史,着重谈到了八十年代在基因工程较发达的一些欧洲国家、美国和日本所做的努力。这些国家对这项工程已经付出了两亿美元的投资,可见他们的态度是乐观的,其主要实用范围为治疗癌症,农作物选种,野生动物和一般动物的优种。有人认为,已有迹象表明基因工程的开发得不偿失,指责做这项工程的人们没有认真考虑基因生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作者不同意这个意见。书评界人士认为,这本书材料丰富,对一些很复杂的自然科学理论、概念解释得很有条理,并且富有思想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和教科书。

妇女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一直是日本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康顿(JaneCondon)的新著《半步之差》(AHalfBehindYourMan),比较系统和具体地论述了八十年代日本的妇女问题。

很多日本妇女的生活习惯反映出她们一直保持着日本传统。比如:她们曾被教导与丈夫外出要与丈夫在路上保持几步之遥的距离。在现代化了的日本,妇女可以上学、工作,有的妇女表现出了很高的才华,但总的说来,现在三十——四十岁的妇女对自身的权利和利益还是不太敢公开伸张。她们不敢彻底消除与丈夫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她们中的不少人表示过,同意自己的女儿出去工作,自寻配偶,但是,这些人对自己与丈夫不平等的地位没有丝毫怨言。受这样的母亲的影响,有的女孩子还是以只做温顺的妻子为满足,愿意按传统模式生活,把它当作人生的目标。作者经过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七十的日本女大学毕业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一位在东京一家大企业工作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妇女说:“丈夫和我都同意,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事是保持家里整洁。”作者说:现代化对日本妇女来说,始终停留在表面上,她们对现代化的认识太肤浅了。不管怎么教育和训练,她们还是不知不觉地或有意识地与男人保持“半步之差”。

爱达·罗林在七十六岁上得了癌,在疼痛中慢慢地死去,这时她向女儿贝蒂·罗林请求,帮她找到通向死亡的“门”。贝蒂(BettyRollin)以此为题写了《最后的请求》(LastWish)一书。书中记载了贝蒂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也记载了她如何遵照母亲的请求,帮她自杀,解脱了痛苦。书中没有说教,只是把贝蒂的复杂心理和盘托出,这种直截了当的描述,西方评论者认为给这本书带上了一股无形的动人力量。书中还描述了她的母亲的形象,使人知道她是如何慈善和伟大。然而这本书也引起一些争议:爱达有权力结果自己吗?贝蒂有权力帮她死亡吗?有的人认为,自杀这个概念无异于铸造一颗炮弹的概念。还有的人认为,在书中描写的那自杀的瞬间,“有着过多的爱、过多的感情色彩,过多的痛苦,但没有写出母亲的请求到底表示什么。”各种议论使这部本来是文学作品的故事,带上了很多道德伦理和社会学的意义。

《与辛格对话录》(ConversationwithIsaacBashiersSinger)是本小书。作者是辛格和里查德·伯金(RichardBurgin)。书中载录了他们在近十年中的一些谈话记录。伯金还在其中穿插了几篇他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这本书使读者能够了解辛格获诺贝尔奖的背景和感受,了解辛格在作品中有意设立的一个个人物。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辛格对文学、哲学、宗教、性和婚姻的观点,对美国人、犹太人、素食主义者及英雄主义者的看法。辛格还满怀敬意地谈论了他所崇拜的前辈作家,特别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中强调了辛格不赞成那些现代派文学批评者只强调作品的意识等较为抽象的东西,忽视行为等具体的东西,以及他对强调各种“主义”和学院气的文学批评的反感。他嘲讽这类文学批评说,“只有小鱼才在池子里游。”对现代小说中对语言和人类价值观的改变,辛格表示特别遗憾和失望,他再次表示了不能以上帝的名义美化作品,“上帝的智慧我可以感觉到,但上帝的宽仁我看不到。”很多美国读者认为,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带有强烈个性的辛格。

约翰·欧文(John Irving)的新著,《果汁作坊的规矩》(Cider HouseRules)一直是美国的一部畅销小说。

故事开始于二十年代。缅因州的圣·克劳德村总是一派繁忙景象。这是因为村子里有一个火车站、一个废弃的伐木场,还有个引人注目的韦伯·拉驰医生开设的孤儿院。如作者所云,这位大夫同时干着上帝与魔鬼的营生。他为不要孩子的母亲做人工流产或接生,并为所有收留在孤儿院的孩子找人家。他认为,这全是在为上帝做事。

拉驰的工作与生活是平静与顺利的。直到二十年代一个叫荷莫·威尔斯的男孩在拉驰的王国中出生,才使人感到他的工作并不是很成功的。他屡次为荷莫找到人家,但每次荷莫都跑回或被送回孤儿院。荷莫长大了,开始帮助拉驰大夫做事并通过自学和实际操作,成了出色的产科医生。他晚上给院中的女孩子们读《简·爱》,给男孩子们读《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都是与孤儿有关的文学作品。他也在为孩子们阅读中受到一种启迪。随着岁月的流逝,他越来越了解拉驰大夫了,也越来越看清了拉驰所作所为所代表的内容。他不再愿意为别人做人工流产了。并且试图离开拉驰大夫的孤儿院。一天他终于随一对与他年龄相仿的未婚夫妇离开了那里,到一个果园工作,一干十几年,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在果园干活的时候,曾与果汁作坊的工头一起订制度,而制度又遭破坏,在这期间,他隐约地领悟着一个道理:人们总是要制定人生的规矩,而人生的规矩又在被破坏着,对他来说,首先被破坏的就是“人工流产”,这实际上是传统与新观念之间的矛盾的体现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作品中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在作者与拉驰大夫的分歧以及作者与荷莫的争论中。而这种心理活动也是这部情节简单、人物不多的作品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贝蒂辛格大夫
我的自由
最温暖的馈赠:1250万美元的遗产
百变猫咪
进步太快
花生大夫
花生大夫
间接性失忆
冷冻胚胎库,“狸猫换太子”
看电影
手机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