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养生五戒

1985-12-30 06:51戚广紫
祝您健康 1985年5期
关键词:七情扫地过度

戚广紫

[本文之四、戒之在色,五,戒之在药,见下期]

祖国医学认为,人到老年气血不足,五脏俱虚,阴阳失调,以致抗病能力下降,适应性差,如何养生则显得更为重要。自古以来,人类为了争取健康和长寿,作了不少努力,并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成绩。因为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很多,迄今还未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抗衰方式或药物,而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亦决不是依靠一种方式或某几种药物所能奏效。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如生活起居、饮食卫生、运动休息、习惯嗜好、精神状态和防病治病等,都是至关重要的。老人如何养生呢?根据中医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可作参考。

一、戒之在“逸”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虽饱经忧苦沧桑,晚年仍能优游林下,得享天年,就是因为他健身有术,扫地就是其中一法。他在一首诗中写到:“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法,延年只差异。”中医主张人体要劳逸结合,早在《内经》一书中就认识到,“久卧伤气,久坐伤内。”华佗也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说明过度安逸反而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有的人认为退休后可以享享清福了,以致饭来张口,茶来伸手,生活上起居无常,身体就会迅速垮下来。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就是这个意思。现代医学证明,经常运动可保持全身肌肉的正常张力,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对精神起良好影响,还可以改善消化系统,控制体重,促进呼吸功能。由此可见,适量劳动和运动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不应过度,以免筋疲力尽,恢复不易,不唯无益,反而有害。

二、戒之在“食”

《抱朴子》云:“养生赖乎饮食,然使醉而强酒,饱而强食,未有不伤生者。”老年人牙齿逐渐脱落,咀嚼功能下降,胃粘膜变薄。胃肠道的绒毛逐渐萎缩,肌纤维衰弱无力,出现胃、小肠,大肠的扩张及各种消化腺的萎缩,消化酶分泌量减少,易引起消化不良,故饮食宜清淡,适量、定时,食谐要广,不要偏嗜及酗酒,更忌暴食暴饮。《养生镜》中所提出的“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颇为合理。苏东坡《养生颂》云,“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千金要方》云:“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生积聚,渴饮过多,则生痰癖。”尤戒晚间饱食,唐代孙思避认为:“夜饱损一日之寿”。因为在短时间内大量食物进入胃肠,势必加重消化道的负担,加之老年人消化液分泌功能差,不能及时消化,营养成分不能很快吸收,未消化的食物在胃肠间腐败,发酵产生毒素,既可刺激肠壁,导致腹泻,又可结聚而成便秘,出现腹胀气逆,暖气酸臭等症状。甚至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胰腺炎、胆囊炎等的急性发作,故需引起老人们的注意。《聪训斋语》云:“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就是这个意思。

三、戒之在“情”

《聪训斋语》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乡人过百岁,公叩问其术,答曰:“予乡村人,无所知,但一生只是欢喜,从不知忧恼。”重视精神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是中医的传统和特点。调摄精神主要是不使情志过度变动。《医钞类编》认为:“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劳攘忧烦,神不守宿,则易于衰老。”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扰,人生必不可免,尽量做到心情开朗,胸怀宽广,遇事如不称意,甚或事与愿违,要想得远,想得开,较快地解除,不耿耿于怀,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尝见某翁大怒后巾风而亡。“气燥之人,举动轻佻,多不得寿”。就是这个意思。老年人也宜戒忧虑,尤其鳏寡之人,多思多悲,心绪不宁,易患病而早亡,就是屡见不鲜的。明代《红炉点雪》一书认识到:“气贵顺而不贵逆,顺则百脉畅利,逆则四体违和。”“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故老年人要保持乐观情绪,戒七情之过度。

猜你喜欢
七情扫地过度
左权将军的“七情”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北海之殇
扫地也能很诗意
扫地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扫地扫到树上面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