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1985-11-01 04:40李修生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2期
关键词:盘古女娲山海经

李修生

对于人类的童年,由于原始社会历史学的研究和考古事业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步得到科学的认识。关于我国原始社会发展的面貌,也已日益清晰。然而能真正唤起我们遐想,显示出永久魅力的却只有上古的文学——古谣谚和神话,它给人们留下了引人入胜的描绘。

原始社会文学——我国文学长河的源头的漫漫流程,和西方古代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但又有着不同的风姿神韵。据《吕氏春秋》中《古乐篇》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关于葛天氏,原来认为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帝王,其实就是上古时代的一个代名词。那时候,人们手里拿着牛尾,一面投足,一面歌唱。这正说明在上古时代诗歌、音乐、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密不可分的。从我国现存的古谣谚和神话来看,我国上古时代文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在现存的古谣谚中,可靠的却很少;神话也没能直接保留下来原始传唱的作品,而仅见于后来典籍中的文字记载。

古谣谚反映了古代的劳动生活,如《吴越春秋》中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一首古代的猎歌,它记叙了取竹做弓弩,飞弹狩猎动物的过程。再如《易经》中的《归妹·上六》: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篇卜辞,是一首反映林牧生活的歌谣。承筐而不得实,杀羊又不见血,是一首故意说反话的小诗。又如《礼记·郊特牲》中《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篇田者的祝词,祈祷堤防不要崩漏,涝水回到坑洼,昆虫不要成灾,草木不要影响良田,以求获得好收成。这里,表现了田者要求大自然服从自己的强烈愿望,具有“咒语”的性质。而《易经》中《屯·六二》:

迍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它生动地反映出我国早期的婚俗,描写了当时抢婚的情况。抢婚表现出由群婚走向个体婚制过渡的迹象,后来,抢婚又作为一种仪式保留下来。

这些歌谣多以二字句为主,节奏简单。二字“节”,是我国诗歌的最小单位,体现了我国语言的特点,它的长短、高低、抑扬和间歇,不断重复,无变化或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原始诗歌的自然节拍。读起来颇为古朴生动。

我国古典文献里,保存着不少神话的记录。它与世界各国神话相比,既有共同性,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在世界神话学上,是很有价值的。关于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在我国影响最大的是女娲的故事。《淮南子·贤冥训》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

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贪贱凡庸者,絙人也,女娲的神话,女娲至尊女神的地位,是母系氏族社会曲折的反映。女娲的神话在一些兄弟民族中亦有口头传说的流播,(如云南大学中文系采录的《女娲娘娘补天》)并在保存下来的古绘画、石刻中得到印证。

从女娲造人补天的业绩来看,她是中国最古的创造世界的开辟神。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而父权制则从氏族社会的后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所以后来又产生盘古开天辟地和化生万物的神话。《太平御览》卷二引三国时代徐整著《三五历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

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盘古的神话在兄弟民族中也有流传,如傜族就尊祠盘古,称他为盘王。有的地区还流行《盘王歌》。此外,还有人面蛇身赤色的烛龙,他的眼睛是直竖着的,闭上是黑夜,张开是白天,也是一个宇宙创造神的形象(见《山海经·大荒经北经》)。

关于洪水期的神话,除女娲故事提到的以外,要以鲧、禹治水的故事最为人们所熟知了。当滔天的洪水泛滥成灾的时候,大神鲧把上帝的“息壤”偷了来。“息壤”是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可以用它来堵塞洪水。但是,由于鲧的行为违背了上帝的意愿,于是上帝派火神祝融下界,把鲧杀死在羽山。后来鲧的儿子禹,采取疏导的方法,终于将洪水治服,完成了他父亲的功业(参看《山海经·海内经》等)。鲧为人民偷了上帝的“息壤”,这和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偷火种给人类一样,他们都是为民众而牺牲的英雄。此外,还有诸神大战的神话,如黄帝擒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等,反映了我国氏族社会部族之间的斗争。

歌颂劳动英雄和生产工具也是古代神话的一个重要内容。勇敢与大自然斗争,战胜邪恶势力的后羿,是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

,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

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后羿上射十日的故事,流传也很普遍,在兄弟民族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如彝族神话中有《古智高卢的故事》,讲九个太阳被他射下八个;布衣族神话中有《王姜射日的故事》,讲十二个太阳被他射下十个,

(下转58页)

(上接55页)剩下来的两个,便是太阳和月亮。后羿射日,不仅使人民免受旱灾,还为民除了六害,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和希腊神话中建立十二功绩的英雄赫克利斯非常相似。原始人类通过幻想,形象地赞颂了弓箭和射箭能手,用以寄托他们征服大自然的宏伟意愿。其他如追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羽民国人身上的羽翼(均见《山海经》)以及奇肱国“能为飞车,从风运行”(见《博物志》)等等,也同样寄寓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渴望。

神话中一些描写叛逆英雄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在群众中出现的那种“反抗神的意愿”(高尔基语)。《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又如刑天因为与上帝争神,被上帝砍去了脑袋。断了头的刑天,就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毫无屈服地舞动着盾和斧(见《山海经》)。这种顽强的意志,可以振奋人们的精神。

中国神话虽然内容极为丰富,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却只是一些断片,它们多散见于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的著作和巫书中。其中《山海经》一书,保存神话故事最多,它是一部大约编纂于两千年前的巫书。此外,还有《淮南子》、《列子》、《天问》等书。然而这些故事在文字记载过程中又往往被历史化、哲学化了,致使不少神话失去了本来面貌。并且不可避免地渗入了阶级社会的意识。如:“女娲造人”故事中,关于“贫贱凡庸”的说法,就明显地表出这一痕迹。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渊源,它对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神话中的英雄主义以及对现实的积极态度,成为鼓舞人们生活、劳动的精神力量;而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庄子、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吴承恩、蒲松龄、曹雪芹等作家,更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猜你喜欢
盘古女娲山海经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
山海经夫诸
盘古
盘古
女娲造人
《山海经》中的奇兽
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