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国文学以它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世界文坛上一枝独秀。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讲,学习并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特地开辟《中国文学史话》专栏,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李修生副教授撰稿,用深入浅出,娓娓动听的“史话”形式,帮助青年朋友比较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史。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我国人民长期创造的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中,文学遗产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犹如一条光彩夺目、奔腾不已的长河。她发源于远古,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向着伟大的未来奔去。
中国文学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完整的发展过程,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根据考古的新发现证明: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一部分)的陶器文字是我国现行文字的始祖,距今已有五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殷商甲骨文字已是初步定型的文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单字,具有相当严密的规律;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文献材料。从后者算起,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了。
在这条文学长河中,曾涌现出众多的天才作家,诸如:孔丘、孟轲、庄周、屈原、司马迁、曹操、曹植、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关汉卿、王世贞、归有光、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孔尚任、洪升、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梁启超、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老舍、赵树理等等;产生了无数的文学珍品,诸如《诗经》《离骚》《乐府》《西厢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唐诗、宋词和近代现代优秀小说、诗歌、戏剧。“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个时代都拥有无数超群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历史上,而且在今后仍将有着诱人的艺术魅力;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中国文学在她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繁盛的封建社会的文学。她既有关心社会现实,注目于人生的进步传统;又有擅于写意传神,着意修辞的艺术特色,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风格。她为世界文坛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在发展中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可以分为若干阶段。关于她的分期问题,目前学术界尚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我们将努力依照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勾画她的面貌。古代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从远古至东汉建安以前是第一个时期。魏晋以前,对文学的概念,还没有明确起来,散文中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哲学著作,常常很难划分。文学还具有早期的特征。从东汉建安至北宋末年是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对于“文学”已获得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识,并成为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从南宋、金朝至清中叶是第三个时期。此时,中国文学打破了传统形式,进入小说、戏曲的新时代。近代文学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建国以后,则属于现代文学的范畴。
我们现时代的新文学是新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承继古代文学传统发展而来的。任何人都不能抽刀断水,不能割断历史发展的脉络。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现实生活。我们通过阅读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透过艺术形象去了解各个时代的面貌。古代作品中的爱祖国、爱人民、追求进步、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思想内容,会给我们深刻的教育与启迪;而正确地了解我国文学的发展过程,把文学作品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具体的分析,又有助于我们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品评、欣赏能力;同时,由于文学作品的借鉴作用,还可以促进我们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
学习中国文学史,就要阅读重要的代表作品,并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一些作家作品,尽可能阅读更全面的资料,自己动手,进行分析,这对我们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将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