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坛上的“政治小说”

1985-11-01 04:37范丽青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7期
关键词:台湾当局作家小说

范丽青

近年来,台湾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取材于政治事件,直接描写当今台湾社会政治的小说,被称为“政治小说”,政治小说的出现,在民众中引起注意,台湾文坛对政治小说也展开广泛的讨论,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

回顾过去台湾的文学创作,虽然有赖和、钟理和等反日本殖民主义作品;有白先勇、聂华苓等乡愁怀旧作品;有黄春明、王祯和、杨青矗、王拓等人描写小人物,反映台湾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但几乎没有作家敢于在作品中直接描写台湾的政治事件。其原因主要是台湾当局的严厉限制。在台湾除了官方倡导的反共八股文学之外,其余政治题材都是禁区,连描写历史政治事件的作品也长期被禁止出版。近年来,由于中国大陆“和平统一祖国”的提出,深得台湾大多数人民的私下拥护,也由于中国大陆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强大,造成对台湾岛内政治的间接冲击,台湾当局对作家创作的限制也有所放松,在这样的形势下,早已郁积游移在台湾作家们心中的台湾现代、当代史上的几个政治大事件,终于得到了文坛的初步反映,出现在作家的笔下。

第一位写“政治小说”的作者是施明正。他曾在1961年与弟弟施明德一起因对国民党台湾当局不满而被捕,坐了五年牢,理由是“年幼无知,受其幼弟施明德影响”。因此他出狱后,对这段牢狱生活,“半夜做梦都会害怕”,从此不敢和弟弟往来,只靠不断谈恋爱来打发日子。弟弟施明德出狱后不久,再次因高雄事件被捕。事实激起了施明正的愤怒,他不再明哲保身了,拿起笔来根据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监狱生活写下了《渴死者》和《喝尿者》。按台湾文艺界的评价是“开辟了光复后监狱文学的先河”。

台湾的绿岛,又称火烧岛,孤岛上关了一大批“二·二八”事件时被捕的政治犯,其中大部分人是无辜的受害者。去年年中,由于台湾岛上和海外许多正义人士的关注和努力,火烧岛的政治犯中有两批年老体弱者得以假释出狱。这一事件和由此引伸出来的受难者的辛酸,马上在台湾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反映。作家莘歌《画像的祝福》描写了政治犯的无辜被捕及给其家属带来的创伤。故事的叙述者佩玉是政治犯的儿媳,公公七年前突然从家里“被两位相貌堂堂的中年男士”带走,七年后佩玉看到报纸上报道有数名“叛乱犯”获假释回家过春节,便叫丈夫到监狱去探望公公,希望他也能依法假释,但公公的答复是“忍耐”。丈夫回来后愤怒地说:“依法,依什么法,法在哪里?……”小说结束时佩玉终于画出了政治犯的神圣形象,并祝愿“阳光来驱走久雨的霉气”。

作家钟延豪《陈君的日记》则记录了政治犯陈志和在遥远的海岛上被关了十年,释放出来后,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对社会现状的沉思和痛苦绝望。他十年前因为对台湾当局的政治专断、对台湾社会的贫富不均而鸣不平,终于被诬以“叛国”罪名投入监狱,没想到十年后他重返生活,虽看到社会比过去富裕多了,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却仍然受到压迫,陈志和因为“犯过错”,出狱三个月竟然连打杂无报酬的零工都没人敢接收,他想帮助一个沦为妓女的高山族女孩却无能为力,终于在深深的失望和无奈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更直接而正面地描写“二·二八”事件的是林双石的《黄素小编年》,小说的主题明确地要求讨回公道,还历史本来面目。

“政治小说”基本上是以政治犯的受难为主要描写对象,但透过对政治犯及其家属生活的描写,同时也揭露了台湾社会政治的阴暗面。以高雄事件为题材的陈艳秋的《陌生人》,描写从事民主运动的志士被捕后,陌生人不断闯进他家中,使受难者家属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孩子的心灵遭受严重创伤。名作家李乔的《告密者》写了特务心理的扭曲和自我冲突。小说谴责了少数黑暗政治的爪牙的邪恶,也反映出服刑者的孤苦和仓惶。技巧圆熟,但却压抑悲观。

在“政治小说”中独树一帜的是著名作家陈映真的《铃铛花》,它描写了一位台湾光复后从大陆回到台湾的小学教师,因为被看成“思想犯”而被捕的经过。小说发表后在台湾社会引起很大反响。

文学作品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更是反映社会现实、干预生活的一面镜子。台湾政治小说的出现,是台湾有理想有抱负的乡土文学作家们,对台湾百年来的历史和社会的再反省、再探索。以林双石为例,他从写不食人间烟火的空散文转而写出一系列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有一个过程的。他曾说,高雄事件和大批“民主运动人士”的被捕使他受到很大冲击,使他重新思考台湾的政治、民主、人权、社会改革等等现实问题,并更改笔名为林双石,以示自己“不妥协、不怕死”之志。作家张絮国在《最后的独角兽》创作后记中说道,“文学不能避开政治,正如文学不能避开人生其他问题一样。对于政治忏悔文学,最后的标准还是它是否真实的呈现了人间的条件,诠释人如何而对道德的抉择问题,如何抗拒政治上的邪恶力量”。因此,随着台湾社会形势的发展,政治小说突破了当局设下的文学禁区,在批评政治现象,反映社会本质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为乡土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晓芳摘自《文化宫》1984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台湾当局作家小说
作家谈写作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新中国初期的联合国外交斗争策略及适时调整
倾斜(小说)
我和我的“作家梦”
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当局对海外保钓运动的“疏导”效果评析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