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笔下的象声词

1985-11-01 04:34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2期
关键词:河伯黑点孙犁

震 林

语言里有许多摹拟自然界声音的词,这就是象声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象声词很早就被人们运用,如《诗经》里的“关关雎鸠”,那“关关”就是象声词。在现代文学大师的笔下,象声词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使文章声情并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仅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处为例,对象声词的表达效果略加分析:

渲染环境气氛

《故乡》中,鲁迅先生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里的“呜呜”多么传神,它使人想到了呜咽和低泣。在黑暗的封建社会,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压榨和掠夺,农民加速了破产,整个社会死寂、冷寞、凄凉、荒落。这“呜呜”声喧染了这种阴晦、悲凉的气氛。茅盾的《风景谈》中:“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这里“丁当”的象声词给荒凉的沙漠增加了活力,为下文作者赞颂解放区军民的崇高精神作了有力的铺垫。

刻画人物心理

孙犁在《荷花淀》中,描写一群妇女去找他们的丈夫时,也成功地运用了象声词:“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她们的亲人刚刚参加了游击队,离开了家乡,她们难免牵肠挂肚,然而去找亲人却没有找到。划浆声“哗,哗,哗”节奏舒缓,把妇女们调怅、失望的心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就在这时,日本鬼子驾驶的汽船追来了,“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说明妇女们心里是很紧张的,万一被敌人抓住怎么办?“哗哗哗”,桨声急促响亮,船越走越快,又说明妇女们不愧是在白洋淀长大的,都是驾船的好手,面对着日本鬼子的追击,她们心里却很镇定。孙犁同志在这里没有用大段的心理描写,只是用了几个象声词,对人物动作的几笔勾勒就表现出了妇女的细腻理变化,很令人赞叹。

描绘人物神态变化

郭沫若的《雷电颂》中,屈原说道:“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河伯!你,你是我最初的一个安慰者!”“哼”表现了屈原对河伯的蔑视态度。在屈原看来,无论是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司命,还是湘君、湘夫人,甚至河伯都是黑暗统治势力的代表。当然这是对河伯的误解。当屈原突然想起,是河伯十分同情自己,是河伯挺身而出搭救婵娟时,因而就立即改变了对河伯的态度,而这是通过“哦”这一象声词准确地表达出来的。仅仅一个“哼”、一个“哦”,就写出了屈原对河伯态度的急剧变化。语言多么经济,多么富有表现力。

引起音乐美感

朱自清的《绿》中有这么一段描写:“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这里作者运用形象逼真的象声词来摹拟瀑布的水声,不仅表现了梅雨瀑的流水声,而且写出了其水声连绵不断的特点,给读者一种音响的感觉,引起了读者的想象。同样,《春》里也有这样的句子:“在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嗡嗡”这一象声词就形象地传达了千万只采蜜的蜜蜂在万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声音。读者如闻其声,也会产生一种音乐美感。朱自清在散文中一向追求音乐美,这里也可算是他成功的实践吧!

(小林摘自《课外学习》1985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河伯黑点孙犁
孙犁与求助者
有黑点的珍珠
白纸上的黑点
晚年孙犁
白板上的黑点
作家孙犁的“吝啬”
作家孙犁的“吝啬”
思维体操
人神传说之河伯
相差二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