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昌
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天津城市的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远在四千年前天津地区就已经从沉沦的海底渐次脱水还陆,然而只是到战国时代,从事渔猎的祖先们才逐步涉足于这片退海之地。
但就“城市”而论,能够稍微称得起天津前身者,当为唐代兴起之军粮城。这座专为转输军粮的滨海码头,当时隶属于军队系统的范阳(今北京)节度使管辖之下。
然而作为政治地图上的一个居民点,最早见诸于史籍者,即北宋时代地处宋辽对峙前线的所谓“三女寨”。后来演变为金朝的直沽寨。
元朝建大都于北京之后,京师所需粮食无不仰给于江南。但因古老的运河年久失修,当时的南粮北运,主要通过海上进行,漕船继而驶入海河,再由直沽转入京师。因此,地处海陆联运枢纽中心的直沽,其地理位置愈益显得十分重要。元皇遂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此设立海运米仓,继而置接运厅;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镇,命镇抚使重兵把守。
但是“天津”的初次命名与城池的兴建,却发端于明代。史载明成祖(1403-1424年)“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天津,筑城凿池”。可见“天津”即“天子经由之渡津”之义。
清朝初年,以天津为中心的长芦盐业日益兴盛,大量海盐亟须运销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这样,漕粮北上和芦盐南下,进一步促使天津城市迅速发展。清政府因而决定将天津由卫升州,继而易州为府。
由于1855年黄河改道和运河淤废,内河航运遂告中止。但鸦片战争之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海上贸易得以发展。作为对外贸易为主要城市职能的天津,在当时成为全国第二大港口和华北的最大商埠。
天津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荒僻的滨海码头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巨大的经济中心之一,实赖于其地处“河海要冲、畿辅门户”的地理优势。
(摘自《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