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锋
四川因何得名,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来源于历史上四川地区的行政区域;另一说是以四川境内的自然区域大川命名。前者以明末清初顾炎武为代表,他在《日知录》卷三十一四川条下说:唐时剑南一道,仅分东、西而已。至宋则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谓之川峡四路,后遂省文,名为四川。后者则认为四川是因境内有四条大川,故名。持这一说的为数颇多,但哪四条江说法又不尽相同。与顾炎武同一时代的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中曾以“于义未安”录引“近说以岷、沪、雒、巴为四大川,故有四川之名”。
1956年新知识出版社汪永泽编《四川省》则以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为四条大川。
四江之说,多年来学术界未曾提出反对意见,但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事隔十余载,吴冷竹同志于1974年第六期《地理知识》上发表了《省区释名》一文,对四江说持否定意见。该文从四川历史上行政区域的演变,以及与自然山川的关系,论证了四川得名的真正含意。四川,唐初设剑南道,辖有今四川省嘉陵江以西,大渡河以东地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分为剑南西川、剑南东川节度使,简称西川、东川。川是平川旷野的意思,岷江流域属西川,沱江流域属东川。宋初分设西川、峡西二路,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元代始合四路置四川行省。文章最后明确指出:“有些书上说四川得名于境内有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条大川,那是错误的。”
随后,张至皋同志在1979年第五期《社会科学研究》发表了《四川的名称由来和辖区演变》一文,主同上说,认为四川以“四条大江命名,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论述了“川”字的含义和演变,唐时置剑南东川、西川和“剑南三川”,“川”字是指自然区域。宋分置“川峡四路”,“川”字含义已经离开自然区域的意义,具有行政区域的意义了。文章还指出,一般说来,我国历代的地方行政区域,往往是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基础上,根据过去政区的演变情况,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划分的。宋代之所以出现“四川”之名,就是反映了当时的四川,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政治、经济的地域性。因此把“四川”名称的由来,归之于为具有四条大江,是既不确切,又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沉默多年的问题又开始提出来了。孰是孰非?四川原意究竟是什么,看来还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