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飞
本世纪六十年代的早期和中期,在日本、新加坡、印度、巴西以及欧洲等地,曾掀起了一场学习美国管理的热潮。时隔二十年之后,一直在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提供范例和样板的美国,却受到日本的严重挑战,以至迫使美国人回过头来研究日本的经营管理。美籍日裔管理学者威廉·大内于一九八一年发表的著名的《Z理论》一书,对这一问题作了专门的研究。
众所周知,日本管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终身雇佣制。这种制度正是日本特定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产物。终身雇佣制形成了日本企业的家族式的具有很强的专制和家长制作风的管理,而这种管理对于浸没于日本文化中的绝大多数日本职工则是能够接受的,并成为日本企业具有很强的团体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是一个与日本十分不同的国家。美国也有经营得十分成功的企业和公司。一九八二年,美国最负盛名的管理咨询机构麦克瑟公司的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发表了一部新作《追求优异成绩》,以美国经营最好的公司为对象进行了研究。与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的观点似乎恰恰相反,彼得斯等人认为美国的优秀公司较第一流的日本公司在管理上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更胜一筹。然而,在问题的结论上,大内和彼得斯等人却又走到了一起。彼得斯等人认为,美国这些企业成功的秘诀,也在于充分发挥了美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即尊重人,重视个人的价值,鼓励创新,允许破格,允许反常行为,而不是现代化工具和手段,也不是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大内和彼得斯等人都认为与发展有关的是一种人的力量而不是经济的财富,而人的力量的产生和强化——这种强化应基于各国不同历史传统、文化和环境之上——则是管理的任务。
由此可见,管理可视之为一种客观职能,一门学科,但它又受到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并从属于一定的价值观、传统和习惯。管理必须使个人、集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志向和传统为了一个共同的生产目标而成为能动的力量,形成对人的有效的激励,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化为组织的力量和成就。如果管理不能成功地使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特殊的文化遗产发挥作用,那么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便成为不可能。
当然,管理方面多元化的发展包含着不同管理之间相互吸取有益的营养。《Z理论》所着力刻画的“Z型组织”便是这样一种尝试。事实上不存在一种尽善尽美的管理形式。无论日本的家族式的管理还是美国的具有广泛的个人活动自由的管理,都有着相互学习的广阔领域。美国的企业和职工不能接受日本制度中的专制的家长制方式,也不能接受其缺乏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依据的环境,然而却可以在工作和收入的安全以及弹性的可调节的劳动力和人工成本——心理上对工作和收入安全的深信方面学到许多方法。日本的管理没有美国化,并以其咄咄逼人的成就向美国提出了挑战,然而日本的管理也显而易见地存在着许多不公平之处。年轻的有才华的知识工作者、工程师和会计师,其工资大大低于他应得的水平;他们缺乏显示他们才干的环境。这些人,对于那种否认他们流动的自由和按服务年限长短而不是按工作成绩来提升的制度,日益感到不满。日本的管理同其他任何一种管理一样,也处于不断的革新之中。
管理同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适应于时间和地点而实行的管理方式是社会的一个给定因素,但由于这个社会在许多方面都还未确定,因而管理也在不断地改变。我们必须不断观察、学习,并把自己的传统看作是其子孙后代发展的预兆。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美〕威廉·大内著,孙耀君、王祖融译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三月第一版,0.9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