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语三大师

1984-11-01 04:08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6期
关键词:英雄传曹雪芹老舍

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不能不注意到三位语言大师。哪三位?曹雪芹、文康和老舍。二百年前,曹雪芹用北京话写出了《红楼梦》;此后一百余年,文康用北京话写出了《儿女英雄传》;又此后近百年,老舍用北京话写出了《骆驼祥子》、《茶馆》等一系列小说和剧本。

撇开作品的思想内容不谈,仅就语言而言,这三位大师的风格极为相似,而构成其风格的基础,是一口娴熟的北京话。其中,文康的思想固然鄙陋,而他的语言确乎出类拔萃,活泼新鲜,堪列一流。应该说,以生动、风趣、诙谐、俏皮为特点的北京话哺育了这三位语言大师,而这三位大师的作品,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北京话。

北京作为全中国的政治中心,经历元、明、清三个朝代,又经历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已有七百余年。三位大师的功绩在于:《红楼梦》标志着北京话的成熟,《儿女英雄传》把北京话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老舍的一系列作品,为现代中国人开辟了引人入胜的展示北京话的橱窗。

事有凑巧,这三位都是旗人。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文康是镶红旗人;老舍的先辈,则是正红旗人。胡适在《儿女英雄传·序》中说:“旗人最会说话,前有《红楼梦》,后有《儿女英雄传》,都是绝好的记录,都是绝好的京语教科书。”其实,老舍的作品也是如此。不过,把他们的成功轻轻地归结为“旗人最会说话”,显然不妥。因为,旗人并非都善于说话,善于说话的也并非都是旗人,关键在于下苦功学习和驾驭丰富的群众语汇,把自然形态的口语提炼成为文字语言,用以写景状物,描摹各色人物活灵活现的性格特征。三位大师均已过世,我们无从向他们当面请教,如欲窥探其中的奥妙和甘苦,不妨翻开作品,去仔细体会。

(王晓松推荐,摘自《随笔》198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英雄传曹雪芹老舍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对话”小伙伴老舍
曹雪芹邀棋
曹雪芹送彩礼
吕梁要再续“英雄传”
曹雪芹捉鬼
音乐剧《曹雪芹》开排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
水煮三国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