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对我国古地理变化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太古代和元古代:我国和全球一样,处于混沌初开时期,在大气中co2的含量极多,地球表面已有水出现,因而已有风化、剥蚀和沉积作用。但是,由于这时地壳正在形成过程中,地质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发生了全球性的强烈的褶皱和变质作用。到晚期,这种作用在一部分地区减弱了。我国形成了震旦系的沉积岩层。这时藻类已有了大量的繁衍,海陆已经分化开来,当时海水的含盐度可能只有24‰。
第二阶段,早古生代:继承元古代以来的景观,在全国范围内浅海广布,仅有几块由变质岩组成的岛屿。华北地区自中奥陶世以后上升为陆。这时动物界是由无脊椎动物组成,数量十分繁盛。海水的含盐度逐渐地升高。陆地上尚未发现植物。
第三阶段,晚古生代:在华南仍保持早古生代浅海广布的景观,而在华北则经历了一个由海变陆的演化过程。其他地区仍和早古生代相近。这时在陆地上出现了植物,而且在晚期还形成了茂密的森林,由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组成,是地球上第一次造煤时期。这时海水含盐度继续升高。
第四阶段,中生代:我国大部分地区海水退出,经历了由海变陆的演化过程。我国东部,由于断裂和火山活动强烈,形成了高山深谷的景观;我国西部,由于褶皱运动,形成了盆地和山脉;华南地区河流的中下游,经历的由海变陆的过程和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很相似。这个时代大部分地区陆上植物繁衍,森林广布,形成地球史上第二次造煤时期。海水含盐度升高到和现代相仿的程度。
第五阶段,新生代:我国东部情况如前节所述,而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在老第三纪时还是古地中海最东的一个海湾;喜马拉雅仍为海槽,到后期才逐渐褶皱成山。新第三纪至第四纪,整个西部则是高山、盆地和高原的景观。
(摘自《地理知识》198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