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因
你说,美只在于客观。
那么,你怎么解释“情人眼中出西施”?怎么解释“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演员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怎么解释同样的枫叶,在驾车出游的杜牧太守眼中,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之“停车坐爱枫林晚”;在送别张生的崔莺莺小姐眼中,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因之无限伤心?怎么解释李渔论《琵琶记》时所说“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言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僻凉”?怎么解释鲁迅论《红楼梦》研究时所讲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事”,怎么解释王朝闻论研究王熙凤时所说的“王昆仑有王昆仑的王熙凤,我有我的王熙风”?
你说,美只在于主观。
那么,你怎么解释“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怎么解释人们公认“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雄,峨嵋天下秀,黄山天下奇”,谁也不会颠来倒去?怎么解释大家公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谁也不会评价相反?怎么解释大家公认倪云林的画“萧远峭逸,刊尽雕华”,赵子昂的画“皆妩媚而带俗气”,谁也不会给他们调换帽子?
美不在客观,美不在主观,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评价、一种价值判断,正如善和真理是人们对于对象的一种评价,一种价值判断。
对象或客体也可以是审美主体自己,是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语和行为。那时,判断和评价,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省察、一种自我反思。
评价、判断,得靠主观,得靠审美主体内在的固有的尺度,包括他的以民族、时代、阶级、个人禀赋、素养、生活经历为基因而形成的审美理想、情操、趣味、水平、能力。这一些,我们不妨把它总称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潜能。
评价、判断,当然也得靠属于客体的、能够被审美主体判断为美的因素。这种因素,可以把它叫作“属性”,可以象柏克那样把它叫做“品质”,也可象刘易斯那样把它叫作“潜能”,而最好是把它叫作“潜因”。
可以这样认为,美,那就是审美客体的美的潜因触发了、唤醒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潜能之后,或者是审美主体根据自己的审美潜能找到了有相应的审美潜因的事物之后,主体的审美潜能根据潜因与潜能的某种契合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与判断。弄简单点,也可以说,美在于客体的美的潜因与主体的审美潜能相互作用后的统一。
与西方的所谓“美学之父”鲍谟加通差不多同时的中国的叶燮,一方面认为“凡物之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同时又认为,这种“本乎天自有之美”,“必待人之才明神慧而见”。
他从理论上指出了美的确既离不开客观,又离不开主观。
西方的雕塑大师罗丹在葛茜尔问他搞创作改变不改变自然时,既回答“我没有改变自然”,也同时指出他所“抄下来的自然”是“影响视觉的感情”所向他“指出的自然”。
罗丹从艺术实践说明了美的确既离不开客观,又离不开主观。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们利用自然界,能够或者“以实际活动的方式”,或者“在意识中以理智的方式”创造出“复现他自己”,使“人的物种生活对象化”的,“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
前一种方式,显然是指的包括物质生产与也是一种生产的文艺创作在内的实质性的美的创造。
后一种方式,当是指的人们再创造性质的美的欣赏,也即审美活动、也即康德所说的鉴赏判断。
论美的创造,产品的美的性质既“取决于对象的性质”,又取决于“与对象的性质相适应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也就是说,既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中的美的潜因,又取决于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中的审美潜能。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也就是既按照主体的包括审美尺度在内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又根据在客体上实现这种尺度的现实可能性去创造,也就是既根据主体的审美潜能又根据客体的美的潜因去创造。这里有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自由的统一,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统一,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统一。
论美的欣赏,缺了客观的东西不行。没有音乐,决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主体没有相应的审美能力不行,“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主体没有相应的审美心境不行,“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什么感觉”。主体没有相应的审美情操、审美趣味不行,“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人类没发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则还根本谈不到什么审美,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的眼睛和原始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和原始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
马克思既从哲学的高度,又从审美活动的广度,相当充分地说明了美既离不开客观,又离不开主观。
正因为美离不开主观,而人的主观有时代性,所以我们的祖先欣赏小脚,缠到长仅三寸,美名之曰金莲。而我们今天缠小脚的姑娘则一定找不到婆家。
正因为美离不开主观,而人的主观有民族性,所以太平洋上的汤加群岛居民以奇胖、脖子短、腰粗为美,坦桑尼亚有的民族以脸上刺满花纹或制造几个疤痕为美,而我们和其他大多数民族是显然不欣赏这一套的。
正因为美离不开主观,而人的主观有阶级性,所以我们以“百万雄师过大江”这种雄伟壮阔的场面为美,而被我们摧毁的反动派一定不以为然。
正因为美离不开主观,而人的主观有个性,所以同是富贵人家子女,贾宝玉喜欢华丽的怡红院,薛宝钗喜欢典雅的蘅芜院,林黛玉喜欢清幽的潇湘馆。
也正因为美离不开主观,而人类的主观又有人类的共性,因此,黄山、西湖、达·芬奇的绘画,贝多芬的乐曲,任何时代、民族、阶级的人都不可能不认为是美的。
又正因为美离不开客观,离不开客观中可看作美的这种属性、那种潜因,所以一堆狗屎,一鼻涕,一摊烂泥,一个麻疯病人,一座寸草不生的土山,一张乱涂一气的“画”,一首不知所云的诗,一支不成腔调的曲,……决不能被任何人判断为美。
美在哪里,可以得出结论了,美在主客观统一。
美是什么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美是人们所理想的那种生活。
是的。
人们所认为的美总是和人们理想的生活相联系的。有不同的生活理想,就会有不同的审美理想,就会有不同的所谓美。
就因此,鲁迅说,焦大不会爱林妹妹。
就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农民不会爱贵族妇女。
全人类最高的理想生活,也即最美的生活,当然是全人类都能自由、自觉、合目的性地劳动、实践,而能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一切,能审美地看待一切,人人幸福、完善和美好的生活;不仅与人高度和谐,而且人与自然也高度和谐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就是共产主义生活。
一切为这种理想生活在不同程度上所需要的,都有不同程度的美。
一切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这种理想生活实现的,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美。
自古以来,美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
就因此,柏拉图说,一个人“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
就因此,康德说:“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
就因此,许慎说:“美与善同意。”
就因此,孔丘把“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看作“五美”。
就因此,《三侠五义》中的白玉堂和一枝梅,尽管模样相象,而眼神、气概却是一正一邪,一美一丑。
就因此,我们把有助于导致共产主义理想生活实现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列为四美。
自古以来,人们所认为的美总是对人类有益的。
孔丘以诗、礼、乐为美,就因为在他看来,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有利于育人,有利于治国。
荀卿以艺术为美,就因为在他看来,艺术可以“美政”、“美人”、“美俗”。
贺拉斯以诗为美,就因为在他看来,诗可以给人“益处”,“对生活有帮助”。
普列汉诺夫通过对原始人生活的研究,得出了“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的结论。
鲁迅更曾直率指出“美的愉乐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不见得美了。”
茶壶的造型、色彩都很美,但漏水,你买吗?
你的女儿,打扮得美,但学习差,不爱劳动,你喜欢吗?
自古以来,人们所认识美的东西总有一个美的形式。
荀卿就认为:“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焦循就认为:“美指其容也”,是“茂好于外”的。
张载就认为:“充内形外之谓美”。
什么形式是美的形式?
正如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最和谐的形式也应该认为是最美的形式。
毕达哥拉斯派早就认为,身体美是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音乐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
笛卡儿认为,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
夏夫兹博里认为,“凡是美的东西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
海森堡认为,“美是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及与整体的固有的和谐”。
形式本身要和谐,形式和内容还得和谐。
就一个人的美来说,柏拉图讲得好,“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谐和一致”才是人的“最美的境界”。
为什么男人穿得太花哨、头发养得太长,并不好看,因为与性别不和谐。为什么小青年养上小胡子看来别扭,因为与年龄不和谐。为什么一个使劲讲打扮,而学习、劳动却很差的人使人厌恶,因为外美与内美不和谐。为什么一个入举止粗野、语言肮脏使人反感,因为与一个现代文明人的称号不和谐。为什么一个现代中国人穿着打扮洋气,被人讥为“业余华侨”,因为这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全国人民生活水平、与我国传统的民族心理素质、审美习惯不和谐。为什么某些追求现代派表现手法的绘画,使人看了不能产生美感,因为它以不和谐的形式或有意破坏和谐的形式表现了自己被异化了的、与整个时代节奏不和谐的生活与心灵。为什么“文化大革命”被称为十年浩劫,因为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十亿人民中、五千年历史里“最最最大”地破坏了和谐。
美就是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和谐的东西,是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理想社会出现的东西。
美,多么动人!
黄山云海、泰山日出、庐山悬瀑,三峡奔流,……
南昌城起义,并冈山会师,新中国宣告诞生,天安门四·五运动,张志新宁死不屈,赵春娥实干一生,……
殷周青铜,云冈石窟,敦煌壁画,宋明陶瓷,李太白诗歌,曹雪芹小说,郭沫若《屈原》,沈雁冰《子夜》,雷坦《彭德怀同志回故乡》,邵增虎《农机专家之死》……
多么动人啊!这自然之美!这社会生活之美!这艺术之美!
美之所以动人,是由于它为人;是由于它使人精神升华,境界提高;是由于它终归有助于使全人类自由、幸福、完善和美好。
苟有,苟完,苟美。美是人类的最高要求。
真、善、美,包括美在内的要求,是人类最完整的要求。
美,全人类都该执着地追求,从生产领域,从生活领域,从艺术领域。
共产主义新人应该是也将会是:审美的人,念念不忘美,时时追求美,处处创造美的人。
(晓玲摘自《北方文学》原题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