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旧时代被视为“政治盲肠”,愚昧野蛮,刀耕火种,土匪横行,人民极端贫困……如今,铁路纵贯,公路如网,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繁荣,而且有了自己的大学。千万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明珠张家界,成了中外瞩目的旅游胜地……
是谁实现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的全州各族人民,是有如烂漫的山花在各条战线散发着芬芳的土家、苗、汉青年。在团州委召开的青年群英会上,我们采撷了这一束映山红,献给我们时代的春天……
苗族青年的气魄
何满宗
他,就是麻前凯!谁会想到,一个20岁的小伙子,居然单枪匹马修山塘、凿渠道,以惊人的气魄创造了一个奇迹。
1981年,正值水稻扬花的时节,遇上了大旱。寨子上的一些老人,上山敬神。可红红烛火、袅袅青烟并未感动“上帝”。农校毕业回乡的小麻眼巴巴地看着田里那青绿粗壮的禾苗,一天天枯黄……
小麻发现,在寨子四华里许的山上,有一处常年不断的水源。要是利用这股水修筑一口山塘,就可以引灌几十亩稻田。于是,小麻带上自制的筒易测量仪器,到现场进行勘测,作出了修塘、凿渠的计划。
“年轻人血气方刚,莫白费了气力。”一些好心人劝他,修筑一口山塘,凿三、四华里长的引水渠,要投工2千多个,花上千元的资金。谈何容易!
“要干,吃苦算我的,享福大家来!”麻前凯想到要摆脱老天爷的束缚,改变苗乡的面貌,带着自信而豪迈的口吻说。为了赶在来年春耕前峻工,他风雨无阻,连春节也舍不得休息一天。渴了,喝口山泉;饿了,吃碗家里送来的冷饭。他的体重减了十来斤。在他的动员下,全家一起参战,一些亲友也来援助。从炎夏奋战到冬春,终于在1982年4月底修成了一口容量为2500方的山塘,开凿成了一条2200米长的引水渠。当年,哗哗的渠水不仅流进了他家的责任田,其他八户社员家的责任田也受了益。去年春天,麻前凯为了扩大山塘的灌溉面积,又花两个月,新修了一条900米长的灌溉渠,十二户社员都能用上山塘水,使“雷公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乡亲们称赞他给山村引来了甘泉水。
乡亲们都夸她心地好
王芝强
离龙山县城60多里的一个土家山寨,发生过这样一件感人的事:田家的媳妇难产,已经昏迷了几天几夜,“神医”杀鸡驱邪毫无作用,全家人哭作一团,门外却进行着一场争吵。田大妈死拽着一位少女:“黄花女子进屋要死人!”少女乞求说:“救人要紧,让我进去吧!”“死了人你要抵死!”“为了救人我不怕!”少女终于冲进了内室。经过半天的抢救,产妇分娩了,可是婴儿却因气管堵塞造成了假死。这时,沉静的姑娘抱起血污的婴儿,嘴对嘴一口一口地吸出她气管中的羊水,随着婴儿哇的一声哭叫,满屋的人都绽开了笑颜……那个治病救命的“黄花女”,就是茅坪公社老场大队的赤脚医生、共青团员刘玉珍。
这位脸庞秀丽身材健美的土家族姑娘,有着一颗同她的外表一样美的心灵。6年前,16岁的玉珍高中毕业了。邻居家有个小孩因治疗不及时而病死,大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促使她立志改变家乡缺医少药的现状。在党团组织的支持下,她勤奋读书,虚心求教,大胆实践,学会了治疗30多种常见病。几年来,她义务为群众治病5000余例,采配草药1200多种,接生250多人,免收医疗、配药费2000多元。玉珍担负着责任田使牛打耙等各种重活,还担任着大队团支部书记和妇女主任的工作。就在这繁重的负担下,她平均每天要看五、六个病人,有时医护孤寡老人连续达七八个晚上,常常熬通宵。乡亲们心疼玉珍没日没夜地辛苦,每到农忙都不约而同地跑来替她帮工。
玉珍的辛勤工作,赢得了乡亲们的普遍爱戴。87岁的甯奶奶一辈子不肯请人看病,可独独喜欢请玉珍瞧瞧。嫁出的姑娘有病都要回家请玉珍看,引得外社队请她看病的人络绎不绝。老人们说:“我们活了几十年,才见到玉珍这样的好伢儿!”
包谷为什么金灿灿
谢乐健
普罗米修斯将火种送到人间,人间便多了一份幸福。点上几把火,撒上几把种,过不了多久,便可以收获包谷。丁时灿,湘西桑植县细沙坪公社罗家埔大队团支书、土家族农技员,不满足世代相传的低产品种,从1972年起,就在这海拔1000米高的大山区试验、推广杂交包谷种。十年来,他已培制出包谷良种108000斤,亩产高达950斤,还为公社办制种技术训练班12期,培训900多人次。
丁时灿1972年初中毕业回乡,就拿定主意要学习包谷制种技术,改造那种亩产包谷只有二三百斤的落后面貌。“新一代人,应该用自己的知识为建设家乡服务。”腊肉下酒,这是湘西人独特的享受。丁时灿却放弃这份享受,将腊肉变成钱,买来塑料薄膜和温度计,买来农科书籍,给山村带来科学知识。遗传、变异、异花作物等新名词,第一次闯进了陌生的山寨。为了避免自然混交,他把包谷试种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然而,老天爷并不知道水田在这里是多么珍贵,一场山洪把它冲成荒滩。他不气馁,又凑齐一百多元钱,买进种子继续试验。
第一年,他试种的“新单一号”便获得了亩产600斤的好收成。人们眼亮了,知道包谷不只是包谷,还有许多新品种、新学问。于是,向他要种子的、学技术的人纷至沓来,丁时灿便成了大忙人,干完东家赶西家,常常每天往返四五十里给人送种、传技术。
1983年12月,他光荣出席了湘西自治州群英大会,桑植县人民政府还拨款二千元,让他去北京、山东等地取经引种。丁时灿引来科学技术进山寨,点燃了科学种田的智慧火种。那漫山遍野包谷棒子上的红缨,不就是智慧的火炬么?
情从山溪溢出来
黄伟民
秀美、淳朴的土家族姑娘向春兰,来自古丈县溪流墨山寨。吃包谷米,喝山泉长大的春兰姑娘,今年刚满二十岁,品貌好,心地善,有文化,她是阿爹阿妈的心头肉,她是山寨阿哥垂青的花朵。可春兰顾不上时常侍候着生养她的父母,更没心思去和后生说情话,她心眼里只装着双目失明的五保户张阿太。
阿太今年已九十一岁高龄,孑然一身,独守孤楼。十多年前,春兰的父母动了热肠,主动把孤老接到家中,七岁的春兰象待自己的亲祖母一样服侍张阿太。每天早早起床给阿太抱柴生火,放学回家给阿太提水洗菜,夜里陪阿太睡一床。阿太得了寒腿病,夜里喊脚冷,春兰就把阿太冰凉的脚丫紧贴在自己的胸口……春兰一年年大了,不仅包下厨房里的事,还要扶阿太穿衣,帮阿太洗脸梳头。天气晴和,春兰背阿太出门晒太阳,逗老人开心。阿太时常也有点子脾气呢。有时春兰把饭菜送到阿太手上,老人还絮絮叨叨,问锅涮过没有,菜洗净了没有。春兰委屈得烦心,可细细一想,我要心烦,老人会更伤心。于是,她又贴近阿太,轻言细语地说:“阿太,锅涮亮了,菜洗净了,您放心吃就是了。”为了使阿太日子过得快活些,春兰经常给阿太讲寨子里的新鲜事和国家时事政策,讲电影故事,猜谜语。阿太乐得合不拢嘴:“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走天下……”
土家姑娘春兰服侍阿太十三年的事迹,“无脚”传遍一个山寨又一个山寨。山寨的溪水不断流,满山的杜鹃开不败,春兰给寨子的团员青年带了个好头,社会主义新风吹遍了土家山寨!
(本期此栏由湖南《年轻人》杂志社负责组编题图:朱根生摄影:张雁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