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心言
“文化大革命”结束差不多有八年了,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经作了结论。可是,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同志至今抱有成见。他们说,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为什么对“文化大革命”就要彻底否定?“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述,但不能只用一个框框说任何事物都只能分为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事物当然是充满矛盾的,有“造反派”和“走资派”,“造反派”里又分成两派或更多的派,有野心家和阴谋家组成的反革命集团,又有被蒙蔽、被欺骗的群众,事情发展到了“全面内战”,还不是“一分为二”?但是这一切,又有哪一条能证明“文化大革命”有什么好处呢?
在一部分青年同志中,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困难,更多地来自另一个方面,这就是许多人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本来是认识“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有利条件,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问题有了主观色彩,就难以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有的人问:“文化大革命”期间,难道就没有好事吗?怎么没有?卫星上天、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生产的某些发展等等,都是好事。但是,这些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发生的事,都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更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组成部分。要是按照“文化大革命”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抓生产就是修正主义的“唯生产力论”等等去做,这些成绩能够产生吗?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这些工作将会做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绩,这也是可以肯定的。
有的人则为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参与过某些行为辩解。例如他们说:当时造反是为了反对特权,现在不是也反对以权谋私吗?但谁都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所谓“反对特权”,只不过是作为打倒一大批老干部的一种借口。事实上,一批“造反派”上台以后,流行的口号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才使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恶性泛滥,直到今天,消除它们的流毒还要费很大的力气。所以,我们检验一件事的是非,一定要看它实践的效果,而不能只强调本人在某一个时候的动机。
还有一些同志,由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了学,参加了工作,入了党,提了干,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文化大革命”和他自己联系在一起,好象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也就是对他的否定,感情上藕断丝连。这些同志只要稍微站得高一点,就可以很明白,判断一个大的社会政治行动的是非,当然不能纯粹以个人的得失为依据。例如引滦工程,为天津市解决了缺水的困难,成绩是巨大的。但在施工中总会有些不是或者在某些方面受到损失,是否能以一些不足和损失来否定整个工程呢?大家知道是不能这样做的。衡量“文化大革命”这样大的政治行动,当然要看它给整个民族带来的灾难。
如果说在前几年有些同志对于“文化大革命”在某些方面所起的破坏作用还看不很清楚,那么,经过了三中全会以来这几年的实践,有了鲜明的对比,这个问题是比较容易得到解决的了。从这几年我国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的进步,更可以使人痛切地感到那十年的灾难所造成的停滞和倒退,对我们这个民族是多么严重的损害。从这几年贯彻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所经历的种种矛盾,更可以使人感到,从“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它所宣扬的种种谬论以及它所采取的“大民主”形式,对人们的毒害是多么严重。这种毒害至今还在起着阻碍社会进步,因而也损害人民利益的作用。现在,是时候了,是到了在广大群众包括青年人当中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肃清它的影响的时候了。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也是广大青年本身的需要。对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害的青年来说,这种彻底否定,就要从承认自己当时的受害开始。这对于青年人不会有什么损失。他们丢掉的将是“文化大革命”对自己的毒害,得到的却是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进军中轻装大步前进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