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珉
读《狄德罗美学论文选》
正值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狄德罗(Diderot,一七一三——一七八四)逝世二百周年之际,《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出版了,这是中国人民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最好纪念。
一部二百年前的理论著作,至今不给人以陈腐的印象,甚至还能给人以某种启发或亲切之感,单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作者必定具有某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魅力,使他在去世二百年后还能在人间找到共鸣。
狄德罗是《百科全书》的领袖人物和主编。虽然,论当时的社会声望,他不如伏尔泰,论后来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又不如卢梭,但法国启蒙思潮得以形成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狄德罗却起了重要的组织、推动作用,而且就理论上的建树和所达到的思想高度而言,他也是同时代思想家中最为杰出的。他是一位坚定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战斗的无神论者,他的哲学虽然仍属机械唯物论的体系,却已包含了相当多的辩证因素,可以说代表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狄德罗毕生为自己的信念而战斗,在任何困难面前不曾丧失勇气。他的作品一再被销毁、查禁,他本人一再受迫害,甚至被投入监狱,而他却始终微笑着、忙碌着,沉静而热诚地从事他心目中的正义事业。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狄德罗一生:“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末,例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①
狄德罗对各门艺术都有精深的研究,在启蒙思想家中,他在美学方面根基最深,贡献也最大。他的最大功绩,在于把唯物主义认识论应用到美学领域,从而建立了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先进思想家,狄德罗的整个世界观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相信世界是可知的,相信世界可以得到改善,这就是狄德罗全部美学思想的出发点。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有关美的一般理论,二是戏剧理论,三是有关绘画艺术的理论。
关于美的一般理论,狄德罗的专门著述并不多,只有一篇《论美》(又名《关于美的根源和本质的哲学探讨》)的长文,发表在《百科全书》第二卷。这篇专论批驳了关于美的种种形式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解释,并就美的一般概念,提出了一个十分新颖的观点——“美在关系”。
狄德罗把美分为“外在于我的美”和“关系到我的美”,前者指可以唤起美感的客观存在,又称“真实的美”;后者指已唤起美感的事物,又称“见到的美”,这样,作者就首先肯定了美不是人的主观臆想,而是客观存在;继而说明了人们的美感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美的反映。狄德罗用“关系”一词来概括形成美感的一切主客观条件,意在阐明世上没有什么抽象的、绝对的美,只有与一定的条件相联系的具体的美。这里,作家援引了高乃依的《贺拉斯》中的一句著名台词:“让他死!”孤立地看这句话,是既不美,也不丑。如果说明这是某人被问及另一人应如何参加战斗时的答复,这句话便开始有些意思。如果进而说明这场战斗关系到祖国的荣誉,而参加战斗者正是答话的老者的儿子,是他剩下的最后一个儿子,而对立面正是杀死他另外两个儿子的三个敌人,而且老人的这句话是回答自己女儿的提问……,随着关系的一步步明确,“让他死!”这句原先既不美也不丑的回答,就变得愈来愈美,最后成为卓绝的了。因而狄德罗得出结论:“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正是对“关系”的感觉,造成了美的观念。关系是什么?狄德罗解释:“尽管从感觉上说,关系只存在于我们的悟性里,但它的基础则在客观事物之中。”所谓关系,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关系。只是需要人们的悟性借助感官去觉察罢了。
历来文艺理论家大都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来论述什么是美,结果对美的内容或概念规定得愈具体,在理论上就愈站不住脚。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把美的观念首先归结为一种认识活动,从而为美学研究奠定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虽然“关系”一词不甚明确,能否成为美的科学概念还大有商榷的余地,但作家赋予这个词的涵义极为丰富,而且很有发挥的余地。
首先,“关系”表示事物内在的和外在的多方面联系,这就打破了观察事物时那种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另一方面,“关系”表明一切对美的判断都受一定条件(包括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个人的主观条件)的限制,这就为研究美的历史内容和社会内容打开了大门。
“美在关系”说是狄德罗美学思想的核心,由此引申出他对艺术与自然,自然与真实,艺术真实与自然真实,艺术美与现实美等问题的一系列观点。虽然个别论点前后不无矛盾,主导方面却已形成体系,而且相当丰富、完整。
狄德罗继承了亚理士多德以来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把真实作为衡量美的首要标准。而在衡量真实时,哲学家又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列为首要标准。在狄德罗看来,“只有建立在和自然万物的关系上的美才是持久的美”②,换句话说,如不能正确反映自然万物的关系,便不能达到真实,也谈不上美。所以,狄德罗不能容忍艺术表现荒谬不合理的东西,不赞成艺术杂乱无章地机械地抄袭自然,而主张表现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普遍规律:“事物的普遍秩序应该是诗歌理性的基础。”③可见,在狄德罗心目中,艺术摹仿的前提应是认识世界;艺术摹仿的使命则是说明世界;艺术所摹仿的自然,应是被理性照亮的自然,唯有理性,才能使摹仿达到真实的境界。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理解上,哲学家特别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小说、戏剧或绘画,甚至包括音乐,他都主张把人们的社会处境和相互关系作为描摹的主要对象。二是在对事物普遍秩序的理解上,哲学家不仅看到了事物的共性,而且强调了事物的差异和矛盾:“每种生活状况都有它固有的特性和面貌……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习惯。”④“没有两张叶子是同样绿的,没有两个人的动作和体态是完全一样的。”⑤可见狄德罗所要求的艺术,不只是反映事物的普遍性,同时也包括反映事物的特殊性。他在《波旁的两朋友》中批评一幅头像虽则完美,却不真实。说明他要求于艺术的,是在一般中表现个别,在个别中体现一般,如果艺术在描摹事物的一般秩序时,不能表现出事物的千差万别,同样也就无真实性可言了。
既然艺术的使命是从事物的各方面关系中反映客观世界的普遍秩序,艺术的真实必然有别于自然的真实,这一点,哲学家在《论戏剧诗》、《画论》和《理查生赞)中都作了充分论述。“在自然中我们往往不能发觉事件之间的联系,而诗人却要在他的作品的整个结构中贯穿一个明显而容易觉察的联系,所以比起历史学家来,他的真实性会少些,而逼真性却多些。”⑥可见艺术真实之所以不能拘泥于自然,是由于艺术必须把不易觉察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得显而易见,把不易理解的生活现象变得易于理解。这就要求艺术所反映的自然比现实的自然更集中、更鲜明、更带普遍性。所以艺术既要摹仿自然,又要超越自然,艺术美应当高于现实美。这一论点,在哲学家晚年所著的《演员奇谈》、《沙龙随笔》中,谈得尤其明确。
由上述思想出发,艺术就不止是一种认识活动,而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因而狄德罗不仅允许艺术中的虚构,而且赋予想象以重大意义,甚至不反对艺术中出现某些奇异的事件。但他坚持,任何虚构都不能离开自然秩序的一般规律,任何想象都需服务于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自然真实永远是艺术真实的基础。狄德罗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把想象(也就是形象思维)解释为人类认识活动的继续,而且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的继续,它相当于哲学家的推理,只不过是用形象的方式进行推理,因此想象并不是与理性相对立的主观心理活动,而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以后,又从理性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唯其如此,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才能比现实的形象更深刻、更典型,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和更强烈的感染力。
正因为狄德罗充分肯定了艺术认识和说明世界的功能,所以对艺术的教化作用也有极高的估计。哲学家力图引导各种形式的艺术面向社会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成为传播“理性”的工具和“移风易俗的手段”。出于这一愿望,狄德罗强调艺术的美必须与真理及美德结合在一起;作家、艺术家惟有通过加强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以掌握真善美的理想,通过深入观察生活,掌握摹仿自然的技能,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
在发挥艺术的教化作用方面,狄德罗比同时代的思想家表现了更多的胆识和远见。他热诚地致力于戏剧的改革,试图创立一种反映市民生活的新剧种(即所谓“严肃剧”或“正剧”),与服务于宫廷趣味的古典主义戏剧相对抗;他试图在戏剧中树立资产者的正面形象,与古典主义悲剧中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形象相对抗。他尝试着写的两个新型剧本(《私生子》和《家长》)虽然不十分成功,可是他为这两个剧本所写的两篇专论——《关于<私生子>的谈话》和《论戏剧诗》,却成为法国戏剧史上的大事,对后来法国和欧洲现代话剧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狄德罗的戏剧理论反映了以资产阶级的面貌改造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从“美在关系”说中引申出著名的“情境”说,根本意图在于打破古典主义的框框,把广阔的社会生活,首先是市民的日常生活搬上舞台,从而为资产阶级占领戏剧阵地开辟道路。
与“情境”说相联系的,是他的“对比”说。狄德罗反对在戏剧中安排人物性格的正反对照,而主张写出人物性格的千差万别。因为现实生活中,性格只是“各有不同”,并不是“截然对立”。他认为“真正的对比是人物性格和情境之间的对比,是不同的利害之间的对比……”①所谓对比,实际上就是矛盾冲突:“情境要有力地激动人心,并使之与人物的性格发生冲突,同时使人物的利害互相冲突。”②在这里,后来成为十九世纪文学主题的“个人与环境的冲突”,已经初见端倪了。
在绘画艺术方面,狄德罗同样要求艺术家掌握真理和美德,用自己的艺术树立良好的风尚。他批评以布歇为代表的奢靡荒淫的画风,提倡表现平民生活的健康、质朴的艺术。他特别推崇格勒兹的社会风俗画,因为这些画真实地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身分、地位、个性、心情及彼此间的关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布歇的绘画虽则技巧圆熟,却虚假、造作,和真实生活毫不相干,谁也不知道他那些穿扮华丽的牧羊女在干些什么……。在迎合宫廷趣味的洛珂艺术充斥法国画坛的十八世纪,狄德罗勇敢无畏的批评起到了扭转风气的作用,对后一世纪造型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狄德罗的艺术批评,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一席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在造型艺术方面的基本论点,仍出自他的“美在关系”说,但提法已具体化为正确表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或“因果关系”。他的《画论》一文,以行家的眼光总结了造型艺术的一系列基本规律,使真正的画家也不能不为之折服。他的《沙龙随笔》被认为真正开创了法国的美术批评,至今仍是法国人心目中艺术批评的典范。狄德罗既是以画家的眼光,又是以文学家和戏剧家的眼光来鉴赏绘画,他善于从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发掘诗意,有时他所想象到的,比画家本人企图表达的还多得多。由于他那些富于诗意的批评,他的同时代人竟觉得从他那儿获得了一个新的感官。
从狄德罗的各项艺术主张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具有明确的阶级意识的思想家,他的全部艺术活动都围绕着一个目的,即设法战胜古典主义及一切宫廷艺术的影响,使文艺从为贵族趣味服务转移到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轨道上来。这是狄德罗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也是他的美学理论的战斗性和实践性的表现。然而这同时也决定了他关于美的一切观念都和资产者的利益和情趣联系在一起,他所崇尚的真理和美德,无不受到资产阶级狭隘观念的局限。但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狄德罗美学体系毕竟代表了近代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中最先进、最健康、最有积极意义的一派观点,它充分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信心,丝毫没有悲观厌世的颓废倾向;它引导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积极地认识世界,正确地反映世界,并努力通过自己的作品改善世界;它强调美的社会内容,努力推动作家、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中挖掘重大题材,关心和表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时代风貌;在探讨艺术与自然、真实与虚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时,它始终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而且其中不乏辩证的因素。显而易见,较之现代西方的某些文艺理论,狄德罗的美学体系对我们说来显得更为亲切,而且具有更多的借鉴价值。狄德罗虽然没有进入“不朽者”⑦的行列,但多少“不朽者”都被人们遗忘了,狄德罗却没有被遗忘,他那具有不朽生命力的著作,将使他永远留在人间,他仿佛永远微笑着,正在与人们交谈、讨论和争辩。
一九八四年春节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8页。
②③狄德罗:《关于<私生子>的谈话》。
④⑤狄德罗:《画论》。
⑥狄德罗:《论戏剧诗》。
⑦指法兰西学士院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