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传》得失谈

1984-07-15 05:54
读书 1984年9期
关键词:主义者雨果浪漫主义

孙 恒

作为传记文学,莫洛阿的《雨果传》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资料翔实,求证细致。作者不仅认真研究雨果本人的文件、日记和手稿,而且多方查找雨果亲友的书信、日记和著述,不仅仔细参阅雨果生前的有关报刊书籍,而且广泛吸收当代雨果学专家的科研成果;然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着手将雨果“一生的事迹加以整理”,描绘出雨果的生活历程。透过这种描绘,读者可以真切地理解这位诗人何以会在政治信仰上从一个正统主义者变为波拿巴主义者,后来又成了不屈不挠的共和主义斗士;何以会在哲学思想上从信奉天主教过渡到主张泛神论,最后又不遗余力地宣扬人道主义;何以会在文学创作上从古典主义的“文学保守者”变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最后又卓有成效地转向现实主义。

《雨果传》在描绘雨果形象的同时,特别注意勾画雨果生活的时代轮廓,努力将诗人的思想发展和文学活动与历史事件和社会风尚结合起来。书中有几处发人深思的描绘:一八三0年,当雨果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掀起抗击伪古典主义的《欧那尼》之战时,能够一呼百应,从者如流,取得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决定性胜利;一八四三年,雨果费尽心思写了剧本《城堡里的伯爵》,“竭力想使它具有史诗般的崇高风格”,可是,这时的观众已经对夸张的浪漫主义感到厌倦,兴趣转向反映生活本来面目的现实主义,因此,尽管诗人有心发动第二次“《欧那尼》之战”,尽管剧本写得优美动人,结果却应者寥寥,惨遭失败,使《城堡里的伯爵》变成了“浪漫主义戏剧的‘滑铁卢”。然而,到了一八六七年,阶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却又使《欧那尼》的上演获得了出乎雨果意料的成功。总而言之,莫洛阿笔下的雨果不是神,而是时代的产儿。

《雨果传》描绘的生活画面丰富多彩,十分广阔:家庭出身和幼年环境,爱情甘苦和交游得失,政治斗争和文学活动,济贫救困和占星问卜,总之,诗人所经历的各种生活都得到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而且,这些五光十色的生活画面不是杂乱无章的现象罗列,它们全都导向一个中心——加深对雨果的理解。比如,作者在描述雨果出身的家庭关系时,交待了青年诗人从正统主义者转变为波拿巴主义者的来龙去脉,透露了雨果爱用“兄弟阋墙”作为戏剧题材的个中奥秘;在记述雨果幼年随父侨居西班牙的经历时,探索了诗人艺术趣味的形成过程,揭示了雨果作品常以西班牙为背景的心理原因。如果说,时代轮廓的勾画探明了雨果活动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体现法国十九世纪文学潮流共性的雨果,那么,这种对生活经历的全面描绘,则概括了雨果成功的各种主观因素,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生动丰满、独具个性的诗人形象。

在法国文学史上,雨果向来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家。鉴于这种情况,《雨果传》的作者在介绍诗人的每一部新作时,几乎总要引证一些观点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评论和反应。同时,尽管作者在《卷首语》中申明“不愿对他的诗歌、宗教信仰和创作材料作过多论述”,但是,人们可以看到,莫洛阿不是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他对这位“天才”的所有作品都作了不乏真知灼见的评价。

《雨果传》留给读者的最大缺憾是过于烦冗的爱情描写。莫洛阿是一位善于剪裁的作家,但是,有时候,他的艺术趣味影响他对传记材料的选择和提炼,书中许多无谓的爱情纠葛淹没了诗人的形象。此外,作者在爱情描写中流露出来的一些观点也是十分荒诞的。例如,莫洛阿对诗人的放荡不羁和纵欲无度时而进行辩护,时而表示欣赏。从全书的爱情描写来看,作者不是在如实描述历史的同时从中挖掘出内在的意义,而是以赞赏的态度铺陈展览诗人的秽闻逸事。

莫洛阿所作传记大多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但是,莫洛阿写传的方法基本上不脱实证主义,加上思想观点、艺术趣味、社会环境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他的传记也掺杂了不少消极的成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介绍了他写的两部传记,一部是《三仲马》,另一部就是《雨果传》。曾有人从翻译的角度对《三仲马》提出过批评,但是迄今未看到一篇从传记角度评介这两部作品的文章。然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种性质的指导又是必不可少的。愿我们的译者今后在翻译这类作品时多作一些研究,译成之后能对读者有个大致的交待。

(《雨果传》,〔法〕安·莫洛阿著,沈宝基、筱明、廖星乔译,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一月第一版,2.25元)

猜你喜欢
主义者雨果浪漫主义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雨果剃发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柏拉图主义者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你是柏拉图主义者还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雨果的“谎言”
雨果的“谎言”
爱情“哲学”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