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活断忆

1984-07-15 05:54千家驹
读书 1984年11期
关键词:造反派张老杜诗

千家驹

“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大革文化之命”。十年浩劫中,凡是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几乎毫无例外地经历了这一场灾难。但是万事有利必有弊,有弊亦必有利,塞翁失马,反祸为福的事也不是没有的。

我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便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叛徒”、“走资派”揪了出来。幸亏我不是一个真“当权派”(文革前我担任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达十七年之久,但因我不是党员,故非真当权派,而是一个假当权派),在文革中斗“当权派”时,我还不够资格,仅处于陪斗地位。在一九六九年去五七干校之前,造反派仅每天勒令我上班签到,向毛主席“请罪”,打扫厕所,其余时间便兀坐黑屋里读毛主席著作。一天要坐够八个小时,不许请假亦不许离开。整天念“老三篇”,念《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念《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后两篇文章是造反派指定要念的,其意是要我们这些被“专政”的对象赶快投降,不得顽抗)。语录、老三篇都背诵如流了,这便怎么办呢?我有我的办法,我在一个笔记本上,偷偷地把杜甫的诗抄在上面,笔记本是红塑料皮的,与当时大大小小的红宝书差不多。我冒充念红宝书背我自己的杜诗。我家里藏一部《杜诗镜铨》,我把心爱的杜诗抄了二百多首在笔记本上,每天上班,便默诵杜诗。杜诗中我特别喜爱《北征》、《壮游》、《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三吏》、《三别》、《前后出塞》等等。在不到两年之中,我几乎能背诵杜诗一百数十首,如《北征》、《壮游》那几首长诗,我当时都能默诵得一字不差(可惜现在又忘记了)。过去我虽觉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老杜了不起,但并没有真认识到这位“诗圣”的伟大。他的史诗,是李白所远远不能比拟的。造反派看到我那么怡然自得地读红宝书,也许认为我这个老头儿思想改造得还不错,他哪里知道我玩味杜诗,正自得其乐呢!

下班之后,我回到家里,一到晚上就大声念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念到“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纪,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我摇头摆脑,击节三叹。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真是其乐无穷。想起了二千多年前司马迁受李陵之祸,遭到汉武帝不公正的待遇,他为了把一生的心血《史记》传之后世,不惜屈体受辱,说因为这书“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渺小的我,当然不能与司马迁相比,然而我也应该学习司马迁的勇气与自信,顽强地活下去,不为强暴所屈服。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长达四千多言,我至今还能整段整段地背诵其中的名句。

一九六九年我下放到盘锦五七干校,读书的机会没有了。因为五七干校是劳动改造,我又是被“专政的对象”,除劳动外,不许看任何书(当然毛主席著作例外,但也没有时间看)。到了干校以后,与造反派也相处熟了。有一天,在机关里领导我们学习的造反派小头目,忽然问我说:“老千,我不懂为什么‘敦促与‘杜聿明两人的投降书,要毛主席代写呢?”原来是他把“敦促”当成一个人名了。经过我解释以后,他才恍然大悟“敦促”不是人名。又有一天,他忽然大发感慨地说:“老千,你的学问真大,我看你恐怕读过三十多本书吧?”我回答他说:“连小人书在内,我大概读过三十来本书了。”

一九七二年秋从干校回来之后,我又获得读书的机会了。这时我已经“解放”(即恢复了我的工资待遇,不再把我当“专政”对象看待),但并未恢复我的政治待遇(自第一届全国政协成立起,每届我都是政协委员,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的政协委员即被取消了)。总之,我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朋友们看到我连政协委员的名义也未恢复,总认为我一定有什么政治历史问题。许多朋友都不敢与我来往。我也不愿与他们多所往来。只有张志让同志,我们是老朋友,他本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文革后也靠边站了,不过在生活上仍享受以前的待遇。我们两人有共同的感情,共同的语言,对“文化大革命”及江青之流的人物(当时尚无“四人帮”一辞)有共同的强烈憎恶情绪,因此,我们来往得非常密切。我每礼拜总要去张老那儿聊天,我们一谈便达六七小时,他每当我去时一定嘱家人准备了午餐。这种愉快的谈心,一直到张老住院去世为止。除了找张老聊天外,我每天的功课就是读书。这时谁也不来过问了,我爱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这是我一辈子读书的黄金时代。

我生平无其他嗜好,既不会跳舞,也不会打牌,生平唯一嗜好是读书。但在文革以前,由于担任了一些行政工作,簿书期会,迄无余暇,所以始终没有时间有系统有计划的读书。这下好了,我既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什么会要参加,我得以安心读书了。从一九七三到一九七八年将近五六年中,我基本上读完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约四十多卷,通读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一遍,选读了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晋书》,《明史》中若干卷。此外还通读了《丘吉尔回忆录》,《杜鲁门回忆录》,《戴高乐回忆录》以及其他一些名人的传记和回忆录,其中有些是大部头的,如丘吉尔回忆录,即有二十卷之多。在文学著作中,我读了《莎士比亚全集》(中译,共二十卷),《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数十种。远远超过了“革命小将”所能想象的“三十本”以外了。此外还为人民大学一教授译注的《管子》一书做了校改工作。同时我还写了不少的读书笔记和杂感文章约一百数十篇。这是我生平知识收获最丰富的年代,也是我思想比较成熟的年代。读了《马恩全集》,《资治通鉴》以及其他历史、文艺的书,使我真正体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道理,使我看不起一些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这些风云人物虽然显赫一时,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如昙花之一现。名留青史的是对历史真正做出了贡献的人。司马迁的“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确是至理名言。

有一次,某报的一个记者知道我写了许多读书笔记,他想拿去给该报的副刊发表。哪知该报副刊编辑连我的稿子看也不看,就给退回来了,说“没有什么价值”。这是自从我一九三一年从事文字生涯以来五十年中的第一次遭遇。想不到解放以后,报馆编辑的“势利眼”与功利主义作风,竟比解放以前还要厉害。今年该报记者想起这件事,说该报副刊编辑已经调走了,想再要我的稿子去发表,被我婉辞拒绝了。一个成名的作家,不管他放个什么屁,都是香的;而一个在政治上暂时失势的人,连稿子也不看就给退回,这种恶劣的风气,至今在报刊中尚未根绝,实在是令人痛心之至。这种风气不改变,要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有困难的,故于记述我的读书经历时连类及之!

一九八四年八月十日于北京

猜你喜欢
造反派张老杜诗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贫困无田杜太守
“造反派”特朗普能走多远
清真词之“词中老杜”说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1980:“造反派”头头考研记
1980:“造反派”头头考研记
侯宝林搞笑批斗会
耄耋老人的快乐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