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六本《美国史话》选译

1984-07-15 05:54邓蜀生
读书 1984年5期

邓蜀生

最近将陆续出版的《美国史话》选译,共有六册:《美国建国史话》、《美国扩张与发展史话》、《美国文化教育史话》、《美国文学艺术史话》、《美国科学技术史话》和《美国社会史话》。它是根据美国读者文摘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出版的《美国史话》一书编译而成。原书是一厚册,约有八十万字,还有约一千幅彩色和单色图片。为了减轻读者的负担和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中文版在编选时,舍去了全部图片,并将原来的二十七篇,分别编成不同主题的六个分册,既保持了原书的完整内容,又可独立成书。

这本由卡罗尔·卡尔金斯主编的《美国史话》,别具一格,是一本富于知识性、资料性,使人读来饶有兴味的书。从纵的方面说,它上及美国的殖民开拓时期,下迄一九七五年,包括了美国历史的全过程;从横的方面讲,它不仅介绍了人们熟知的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一八一二年第二反英战争、西进运动、美国与两次世界大战、政府体制、工业化发展、农业特点等等,还介绍了美国的工艺、建筑、科学、教育、戏剧、文学、绘画、音乐、体育、电影、电视,以及美国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美国式食品(有的是印第安人所固有的,有的是各民族移民带进美国而美国化了的)等等。它不仅以内容丰富见长,而且还有许多材料,是一般教科书所未有的,有些材料甚至连百科全书中也没有著录。从编排上来说,原书是大十六开本,采取的是“晚报式”的编排法,每篇文字,配合以很多有文有图的资料,这些资料有的是以图为主,配以简短说明,有的是以文为主,用图片来使文字增色。尽管中译本由于版面小,无法采用原书的这种编排方法,但书中主要文章之外的这些有价值的资料和重要图片说明,我们也都尽可能经过文字加工后,分别编入各分册每篇文章后面的《资料·掌故》一栏。

这样一本书,对我国读者了解美国会有一定帮助。专业美国史研究者,通过这本书,可以对他们的研究起某种调剂的作用;一般读者则可以从中看到美国历史发展中的某些侧面。

下面拟分别对这六本书作一些评介。

《美国建国史话》包括《美国建国的背景和开端》,《独立战争》,《创建政府体制》和《南北战争》四篇。全书约十一万字。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大事。美国出版的关于这次战争的著作和资料汗牛充栋,卷帙浩繁,但未必适合我国一般读者的需要。本书第一、二篇以约五万字的篇幅,简明扼要地提供了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触发这次战争的原委,以及战争的进程,读来不觉枯燥。

大约在一千年前开始,满怀发财欲望的欧洲的冒险家们(包括水手、军人、商人、教士等等),远涉重洋前往北美“探险”,攫取毛皮和黄金。尽管这些冒险家大多乘兴而去,败兴而返,他们却为几百年以后更大规模的殖民活动起到了开路作用。在这方面,航海家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一四九二年赢得了发现新大陆的名声。此后,欧洲人来到北美已经不是临时性的寻找财宝的活动,而是殖民定居性质。直到进入十七世纪,在英国人插足进来在北美殖民定居后,开始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新的世界市场上肆无忌惮地掠夺、排挤和竞争的新阶段。从一六○七年第一批英国殖民登上北美詹姆斯河口开始,在大约一百七十年间,一个新的美利坚民族形成了。它为独立战争准备了最必要的条件。本书对上述过程作了脉络比较清楚的叙述。

独立成功并不等于统一实现。美国历史上经历过关于创建政府体制的大辩论。联邦体制虽然通过合众国宪法在法律上肯定下来,但是在四分之三个世纪中,联邦处于动摇不定的状态。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确实存在分裂成两国或多国的危险。一八六一——一八六五年的南北战争消除了这一危险。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共和国,直到通过战争手段消灭了黑人奴隶制后才得到保障,因此中译本在编选时,把“南北战争”归入美国建国史的范围内。

本书《资料·掌故》栏收录了一些有趣的资料,比如英法争夺新大陆的四次不引人注意的战争,独立战争中的海战,华盛顿谈总统职位等等,但是比较有特点的是,在创建政府体制这一篇中,有一个标示美国政党的渊源、发展,以及在各次大选中各个政党(包括一些小党)的总统候选人的表格,对研究美国政治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美国扩张与发展史话》包括《不断推进的边疆》、《开路者与山地人》、《在国外的战争》、《农民和土地》、《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五篇,全书约十四万字。

美国的经济发展是与领土扩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在领土扩张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北美土地上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美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著居民被剿灭”,他们世代生息的土地,被当作“无主土地”成为美国“西进运动”的掠夺对象。“对美国的印第安人而言,美利坚之梦只是一场大恶梦”。今天,美国印第安人虽已被纳入美利坚民族的范畴中,但是我们不应忘记,这一历史过程,是从十七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的近三百年美国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血腥的一页。进入二十世纪,赤裸裸的屠杀不再是主要手段,因为印第安人再也没有什么可剥夺的了。然而对印第安人来说,种族歧视的噩梦并未过去。本书对印第安人遭受的苦难作了一些揭露,但是却又把英雄的桂冠加在以征伐印第安人而声名狼藉的某些人物头上。这在美国一些历史著作中是屡见不鲜的。在《不断推进的边疆》这一篇中有一幅示意图,说明了印第安人过去与现在的分布情况的变化,值得一看。

在世界各国历史中,美国领土扩张之迅速是首屈一指的。从一八○三年自拿破仑手中以一千五百万美元“买”得比它原来十三州全部领土还大几乎一半的路易斯安那领地(不限于今天路易斯安那州),到一八九八年兼并夏威夷,美国的领土扩大了三倍多,其中三分之一(九十多万平方英里)是通过战争手段取得的。本书《在国外的战争》一篇中,介绍了从一八四六年美墨战争到二十世纪中期侵越战争共六次主要战争。中译本在选译时删去了“朝鲜战争”这一节未译,因为原书甚至不承认这是美国进行的一场侵略战争。这种观点理所当然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美国的农民和土地》与《农业国变工业国》这两篇,偏重于从生产力的演进上来说明美国农业发展和工业化的道路,对生产关系的变化谈得比较肤浅,但是提供了一些很少看到的参考材料。

《开路者与山地人》篇的《资料·掌故》栏中《美国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一节,是一般教科书中不录的资料,对于了解美国的民俗有帮助。但它把一些悍匪和大盗如“毛孩子比利”、迈克·芬克、杰西·詹姆斯这类人物也誉为“英雄”,则是荒谬的,故中译本有所删节。

《美国文化教育史话》包括《教育》,《医药卫生》,《新闻事业》,《体育》四编,全书约十万字。

美国教育是比较发达的。它的发达经历了历时三百多年艰苦奋斗的过程。就普及教育这个目标来说,它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还远不能说已经完全实现了。事实上的种族歧视是普及教育的最大障碍。在《教育》这一篇后面附有一份马里兰州圣约翰大学一至四年级“供训练和开阔视野的世界名著”课程表,包括了古今西方一百多位著名学者的一百多部著作,虽然其中也开列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两部有世界意义的经典著作,却没有一部东方学者的著述。尽管这一课程表缺乏必要的说明,但它还是可以使我们从中觇知美国大学生的一般阅读范围的。

根据《医药卫生》这一篇提供的材料,美国在独立战争时期,受过高等专业训练的医生,全国只有四百人,其他是三千名“理发师兼外科医生”和“医生的徒弟”。但到一九七三年,九十九个医药生理方面的诺贝尔奖金,就有四十六个落入美国人(当然,很多是外国出生的移民)之手。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医学教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报刊在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远者如殖民地时期托马斯·佩因等通过报刊鼓吹独立,南北战争时北方报纸的新闻记者作为一支活跃的力量出现在前线,美西战争时美国报业巨头赫斯特利用他的报纸来煽起战争狂热;近者如一九七二年的“水门事件”,都可以看到美国报刊的巨大作用。本书关于美国新闻事业的介绍,强调了它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是,人所共知,美国有影响的报刊,是有强烈的政治和经济背景的。财团和各种利益集团以至院外活动集团,对报刊的立场起着不同程度的支配作用。而原书却没有讨论这一点。

《体育和娱乐》一篇写得生动有趣,提供了许多掌故。人们可以对美国体育运动的特点作出这样的概括:普及化加上商品化。在美国,体育是被作为单纯消遣来看待的。

《美国文学艺术史话》包括《美国的文学》,《绘画与雕刻》,《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四篇,全书十二万字。

“美国最早的文学是欧洲探险家用鹅毛笔写下的”。直到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才开始有不再依附于欧洲的民族文化。本书文学篇对美国民族文学形成过程的介绍,结合对一些美国文学巨子的评介,简明地勾勒出美国文学发展的轮廓。作者把美国文学史的各次转折点,与战争和社会动荡年代联系起来论述,并注意到了黑人作家和写黑人生活与斗争的作品。作者还提到一批创新作家,如杜鲁门·卡波特、唐纳德·巴色姆、约翰·巴思等人,认为他们的著作可能影响未来的美国文学。

《绘画与雕刻》这一篇,原书有六十多幅彩色画幅和雕塑品照片,由于纸张和印刷条件所限,中译本没有选用,但把一些内容充实的作品说明编入了《资料·掌故》栏。由于缺乏观赏的图片,影响了对美国观赏艺术的了解,但仅从文字材料中,我们也可以对美国画坛和雕塑艺术界的历史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美国的音乐同文学一样,渊源于欧洲,并受到来自欧洲宗教的强烈影响。直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游唱诗人斯蒂芬·福斯特的作品问世,才开始出现美国风格的音乐。本书《音乐》篇的作者给予美国黑人音乐以很大的注意,指出“早期的爵士乐和布鲁斯乐,都来源于田间号子和种植园、码头、松脂采集营地与监狱劳动时的歌声”,是“昔日非洲的回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爵士乐风靡全美国,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爵士乐有被美国资产阶级音乐商人加以利用并使之庸俗化的一面,同时,也不能把历史上的爵士乐都说成是坏的。本书《音乐》编中指出Jass(爵斯)和Jazz(爵士)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如果取消了爵士乐,美国音乐史就开了一个大天窗。我们当然不提倡爵士乐,但不能因为我们不提倡就勾销美国音乐史和乐坛上的爵士乐篇章。

戏剧、舞蹈、电影、电视……在美国都被当作单纯的娱乐。在殖民地时期,清教徒当权者认为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伤风败俗的。当时流动剧团跑码头演出,在广告上不说是演戏,而是说“道德对话”。今天美国这些“娱乐行业”与当日相比,发展是惊人的,但是由于它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的商品化性质,使它往往与社会公益和普遍道德准则处于对立地位。

美国著名艺术家爱德华·霍珀说过:“一个国家的艺术,只有当它最充分反映本国人民性格时,才是最伟大的。”本书作者认为美国艺术反映了美国人民的性格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是耶,非耶?这本小册子可以为有兴趣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研究的我国读者提供某些线索。

《美国科学技术史话》包括《从羊肠小道到航天》,《走向海洋》,《工艺和工匠》,《科学革命》,《美国的发明家》五篇,全书十四万字。

如果作为一本论述美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专著,那么它显然还不够份量,但是作为一本知识性的读物,则是生动有趣的。

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它对世界上新的科技成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并且能立即将其与本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许多方面得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美国实用科技的发展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本书作者还有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战争,不管它是多么的浪费和富于悲剧性,却可以多方面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他举例说,南北战争带来电报、医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美国发展了化学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了核科学和电子科学,并进一步发展了医药科学。作者的论点,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它事实上是不承认在和平的条件下,人类可以获得更巨大的文化成就;而且,作者似乎忽略了大规模战争的浩劫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破坏,许多是无法弥补的。

《美国社会史话》包括《移民传奇》,《宗教》,《社会风尚》,《妇女》四篇,全书十万字。

美国是个由外来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因此有“多民族的民族”之称。美国人口中土生土长的印第安人还不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百分之八十七点五是外来的白种人和他们的后裔。从一六二○年十一月第一批白种移民从欧洲历经艰险,远涉重洋,登上马萨诸塞的土地以来,他们早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但是他们与母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宗教上的联系。在美国有四百个以上的宗教组织共存,尽管三个美国人中有两个是新教徒,四个美国人中有一个是天主教徒,百分之三的美国人信奉犹太教,但是没有一个宗教对其他教派享有发号施令的地位。但相对而言,大的教派在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当然大得多。

在美国移民中有一部分是被称作“非自愿移民”的人,他们就是在十七——十八世纪之交被欧洲奴隶贩子从非洲掳掠到美洲来作为奴隶买卖的黑人。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北美殖民地有五十万黑种奴隶。奴隶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最可耻的篇章之一。

美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凝聚着世界各民族移民的血汗,但是美国政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执行了排斥外来移民的政策,特别是排斥中国移民。

本书关于移民和宗教的叙述和提供的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对美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这两个复杂的因素。

《社会风尚》这一篇讨论的是影响美国社会的思想潮流和政治活动,包括农民造反、工人运动、民权运动和罗斯福为应付爆炸性的社会一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新政”措施。

美国的妇女今天是不是有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本书的结论是:尽管早期妇女们的不平呼声已经减退了,但是仍在为平等待遇而奋斗。书中提到,一九七二年三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关于男女平等的宪法修正案,可是时间过了三年,还差四个州才能使修正案生效。

总而言之,这套《美国史话》选译的内容是异常丰富的。这里的粗浅评述,难免挂一漏万。

(《美国史话选译》,共六册,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