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娟
温柔是一种美德
男青年理想中的爱人,是什么样的呢?据几个工厂的调查,有百分之六十五的男青年的回答是:希望自己的爱人“人品好”“能体贴人”“性格温柔”。
这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不少情歌,那个时代的少年郎,也是这样要求于他心爱的女子的。著名的《关睢》中的第一节写道: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歌中的“窈窕”,自然是指少女的相貌、身体的美好的,而那个“淑”字,则是指品德端庄,性情娴静温柔。
一个姑娘温存而体贴人,不仅是性格的表现,而且是美好心灵的反映。一个人只有心地宽容,具有恭敬友爱别人之心,才能温其容,柔其声,行动上关怀体贴人。一个女青年具有这样的品格,情侣之间,能互谅互让,心心相印,将来组成家庭,夫妻之间,婆媳、妯娌之间,也能和睦相处,幸福甜美。这样的姑娘,怎能不是“君子好逑”呢!
待人温柔体贴,这是中国女子长期形成的一种传统美德。有的国家、民族的妇女,是以*悍为美的,如以流浪为生的吉卜赛女郎,崇尚的是一种犷悍的美。中国的女子则不是这样。即使象穆桂英这样为历代人民所推崇的巾帼英雄,人们也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她塑造成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勇不可当,而在家里,对待家人却是谦和恭敬,柔情似水。
至于那样性情凶悍的女性,往往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嘲讽。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一些悍女、悍妇的可憎形象。宋代文学家兼诗人苏轼,还写了一首诗,用“河东狮子吼”来讥讽一个凶恶的朋友之妻。从此,“河东狮吼”成了凶悍妇女的代名词。
十年动乱,是非颠倒,温柔被说成是不革命的标志,而打人、骂人却成了革命的行动。那时一些女孩子也学得满口脏话,整天横眉立目,盛气凌人,似乎不说粗野凶狠的话,就不足以显示“最最革命”,似乎无产阶级是与粗野、蛮横划等号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和歪曲。无产阶级对敌人“横眉冷对”,对自己人,对亲人则应当“象春天一样温暖”。温文尔雅,体贴人,温柔,正是我们提倡的做一个讲文明的人所应做到的。
不要错把软弱当温柔
有一些姑娘,柔是柔了,可是毫无主见和志气,她们好象一块面团,任人摆布和揉搓。这不叫温柔,只能说是软弱。
有个女青年在信中诉说她的不幸。她爱上同村的一个男青年,两人情投意合,可是这门亲事遭到嫌贫爱富的父母反对,强迫她另嫁一富家子弟。她痛苦地说:“我是一个弱女子,怎能抗拒父母的压力呢?只好逆来顺受,同幸福告别。我的命怎么那么苦呢?”
还有一个姑娘,新婚才八个月,丈夫就另有新欢。她跪着哀求丈夫回心转意。她去找那个“第三者”,求对方不要破坏他们家庭,遭到一顿臭骂。那个负心郎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在精神上折磨她,肉体上摧残她。她实在忍受不了,喝了两瓶“敌敌畏”,临死前还说:“我不离婚,就是死了,也是他家的鬼。”
这两位姑娘的遭遇,是多么可悲、可怜!不由人想起了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脆弱呵,你的名字是女人!”她们软弱得象根芦苇,轻轻一折,就断了。委曲,求不了全,正象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写的:“懦弱能够损失生命本身更多的东西。”她们的软弱,使她们丧失了一切:幸福,人的尊严,乃至自己的生命。
温柔与软弱是不能划等号的。温柔是以礼待人。这是一种平等的、尊重别人同时又自重自爱的表现。而软弱,却是意志薄弱的反映。人的行动,受意志的支配,软弱的人,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行动,而是按别人的意志去行动。一个女青年,处在这样的境地,如果她有幸碰到了能支配她的意志,而又能够反映、代表她的意志的人,这样,在强者的卵翼下,她有可能获得一点可怜的幸福。如果支配她意志的人是见钱眼开、见异思迁、道德低下的人,她的结局就很悲惨了。象上面提到的两个姑娘,或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被当作商品卖掉,或是遭到蹂躏和遗弃,饮恨终生。
有的女青年承认自己是个弱女子,却下不了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听任狂风恶浪把自己吞没,原因是多样的。有的是经济上没有独立,有的是年轻幼稚,腰杆不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更多的则是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妇女要依附于男子,要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即使碰到黑心肝的男子,受尽荼毒,实在无法忍受时,死也不忘“做他家的鬼”。这种逆来顺受、“从一而终”的想法和做法,不正反映她们的思想受毒害之深吗?
女青年由于生理的原因,体质可能比男子柔弱,但她们的意志不应该比男子弱。在我们社会,男女是平等的,妇女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生存权利。国家制定的法律,社会的道德舆论,是保护妇女正当权利的。对那些凌辱女性、违法乱纪者,社会是不会让他们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迫使女青年唯父母、丈夫之言是听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代的女青年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而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应该挺起腰杆,自己决定婚姻大事,自己决定生活的道路。即使将来结婚了,成了新家庭中的一员,也仍然是个独立的人,一个有着人的尊严和人格的人。女青年首先要自尊、自重,然后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软弱无能,又怎么能摆脱得了依附别人的命运呢!
奋起抗争预想而不弱
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受到人们歌颂和敬佩的,都是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柔而不弱的妇女,而不是那些软弱可欺的可怜者。
为什么她们能做到柔而不弱呢?
首先,她们都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女子而看轻自已。她们也许阅历浅一些,知识也不足,不一定能够处理好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但是只要肯动脑筋去思索,不甘于人云亦云,强迫自己拿出个主见,说不定会想出好的办法来。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叫缇萦的女孩子。她的父亲淳于意是汉文帝时的太仓令,因犯了罪,被递解长安,投入监狱。按照法律,应该服刑。当时的刑罚,除死刑外,就是肉刑,踪、劓、斩趾,受过刑的人则成为残废。家人对此束手无策。幼小的缇萦决心营救父亲。她来到长安,给汉文帝上书说:我父为官清廉,今天犯了法要受刑。可我想,如果父亲被处死刑,人死不能复生;如果受了肉刑,以后虽想改过也无法恢复原状了。因此我情愿没为官婢,赎父亲的罪,使他免受刑罚,有改过的机会。汉文帝读后很受感动。他由此想到,对犯错误的人教育未施而刑已加,断其肌体,刻其肌肤,是不对的。于是他下令赦免了淳于意,并从此废除了肉刑。我们看,这个小姑娘多么有胆识!如果她以弱女子原谅自己,能有这样的作为吗?
当然,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都是有限的,更何况年轻的姑娘呢!聪明的办法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请教信得过的人,集思广益,以补自己的不足,这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下决心。在实现这个意志的过程中,还要争取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这样,你就不是一分力量,而是十分、百分。
戏曲舞台上那个为大家熟悉的秦香莲,就很善于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帮助。当她发现那个当了驸马爷的丈夫丧尽了天良,要加害她们母子时,她没有屈服在他的淫威下,更没有做殉葬品,而是奋起抗争。她诉之于公理,求得国法的保护,终于惩治了坏人。她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站在真理一边,敢于和善于依靠社会的力量,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幸福,是可以争取到的。
当代的女青年,千万不要以弱女子自居,任人摆布。要做一个柔而不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