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
一九三六年,毛主席对美国记者斯诺谈到,他在少年时读过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国和人民的苦难激发了青年毛泽东的爱国心,正是这样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使命感,使他在学生时代就立志献身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事业。今天中国青年纪念他诞生九十周年,首先应该学习他的这种远大抱负和爱国热忱。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毛泽东就是诞生和成长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之中。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国家日益贫弱,列强接连不断的侵略,剥削阶级通过种种手段压榨劳动人民,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交织成了一幅暗无天日的图景。苦难使人思考,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思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一九一○年,长沙发生饥民抢米风潮,遭到残酷镇压,许多饥民被斩首示众。这时他十六岁,在湘乡县东山小学念书,听说了这件事,深为饥民不平。他后来回忆说,这件事影响了他的一生。辛亥革命爆发,他在长沙读书,就毅然报名参加新军,当了半年兵,要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贡献一份力量。正是这样的思想感情,促使青年毛泽东投身于救国救民、创建一个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今日青年所面临的现实,跟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现实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但其中依然有着某种相同的地方:当年提出的要使中国富强起来的目标,至今仍旧有待我们继续努力。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比旧中国不知要强大多少倍的经济基础,这是无数先烈和千百万人民流血牺牲为我们换来的有利条件。但是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方面,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们还是落后的。相对地说,我们今天依然需要解决国家贫弱的问题。我们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在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就是为了根本改变国家贫弱的状态。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历史地落在这一代青年的双肩上了。这就要求青年们象当年的毛泽东及其同辈们一样,自觉地把这一历史使命担当起来。
当年毛泽东为了担当历史所赋予他们那一代人的使命,曾经艰苦地探索追求救国的真理。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描写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包括他本人“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的历程。那时,“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他以极大的热情阅读了严复等人介绍西方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的书,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书,以及能搜集到的其他西方“新学”书籍。他找这些书看,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探求救国的真理。因此,一当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他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是经历了一条漫长艰苦的道路,先后接触、思考和比较过各种学说,最后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
我们这一代青年为了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不能不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现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较之当年是不可比拟的便利多了,至少是不必再经过在黑暗中摸索这个阶段了,可是今天一些青年缺乏学习理论的热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些人看到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经济的成果,便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一些人受到了宣扬西方各种学说的书籍的影响,而又缺乏辨别的能力,这样就在思考今天的现实问题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特别是在这一代青年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十年内乱这一个极不正常的阶段,这场内乱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向这些青年人说:这一大段弯路,正好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已经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在中国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真理性。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现在许多青年人对关于个人、社会、国家和世界的一些根本道理,往往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存在一些糊涂的想法。据说,个别人甚至想从宗教中寻找一条出路。我们知道,神,是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和控制自然力的时候所臆想出来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原子能和电脑的时代,学了现代科学知识的青年,怎么能把电脑和神灵调和起来呢?
除了神灵的歧路之外,当前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条世俗的歧路。现在有些青年认为,跟革命与战争的年代不同,和平建设不再需要英雄行为与献身精神了。据说,现在有颇多青年不大讲理想,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听说今年上海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很低,原因是一些中学毕业生根本不愿上大学,甚至一些家长也不愿子女上大学。难道上了大学会有什么损失吗?据说是有的,有一个什么“一、三、五”的说法:上了大学就可能失去一份上海市的户口,少挣三千元工资,少五年工龄。如此说来,当然是不上大学“实惠”了。这些人向往的,恐怕只是经营一个甜蜜的小家庭之类,“四个现代化”的理想只不过是洗衣机、收录机、电视机和电冰箱而已。总之,吃喝玩乐,庸庸碌碌度过一生就心满意足了。有这样思想的青年,看到目前上海等大城市的生活条件比内地、边疆优越,就想方设法不离开。古人还以鸿鹄之志来蔑视燕雀,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倡“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我们八十年代的青年,对之能不惭愧?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我们不但不反对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所作的正当努力,而且党和政府还把这当作自己的重要目标。但是,决不赞成那种只求“实惠”而毫无理想、抱负的庸人习气。《三国志》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许*受到陈登很不礼貌的接待,感到意外,刘备给他解释说,陈登希望他的,是“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可是他“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当然被陈登轻视了。现在我们提出建设的第一步先达到小康局面,是认真估计了实际可能性以后提出来的,这正好反映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精神,纠正了以往那种说大话、放空炮的毛病。但这决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特别是我们的青年在要求自己的时候,更不能以小康为满足,而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就是一个不屑于“求田问舍”的人,他忧国忘家,经常思考的就是天下国家的大事。当时他的朋友们都很有风趣地赞扬他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今日青年所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这一任务至少不会比过去的革命和战争更加轻易,它同样要求英雄行为和献身精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都需要探索和开拓自己的道路。毛主席和他同辈的革命家,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经过长期坚毅不拔的奋斗,使灾难深重的祖国得到了新生。愿这种精神能在今日中国青年的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所开创的事业,能在今日中国青年的奋斗中,出现崭新的局面。(本文作者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曾著有《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