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权
《世界史编年手册》中译本的出版,使大量不能直接阅读英文原著的人读到了这部在西方享有盛名的《世界史百科全书》(原名)。
《手册》由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威廉·兰格主持,美国一些历史学家分担专目编纂的一部世界编年史。这部书具有影响首先在于它的基础雄厚:该书最初是根据十九世纪德国人卡尔·普勒茨博士编的《古代、中世纪、近代史概要》改成的。《概要》在德国曾发行了二十多版,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并译成英文,以英美人的立场增加了内容。至二十世纪的头几年已经重印了二十余次。此后二度改名,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不断修改,每隔几年出一新版。其次从格局看,作为一部编年手册,它在处理历史的重大内容与文字的简洁上是有成绩的。该书上起远古,下迄一九七○年(截止到这个中译本),连同索引仅一百五十万字。体例上编年叙述为主干,同时又有横向展开,同一历史时期各国、各地区的事件在较简明的纵横线中又有较详细的点的叙述,如对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希腊的介绍。又如第二编·六“地理大发现”,第八编“最近时期”独立出来写,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说这是不必要的。再次,《手册》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图表与历史地图。前者使读者一目了然,后者于查对、帮助理解都十分必要。最后,兰格说该书“不显示个人的判断,只在必不可少的地方,才引述分歧的解释。”我们不能因此误以为作者在选材、编排中不带有自己的立场观点,不打算在这种“客观”面孔下塞给读者些什么。但相对而言该书确是重视材料的。
《手册》的主要缺点同绝大多数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著作一样,有欧美中心论的严重偏向,因而作为“世界史”是很不均衡的,从立场上看突出的是统治阶级头面人物的活动,对被压迫人民的活动斗争则叙述简略,且有许多观点错误。
感谢译者做了一件极有益的工作,用通畅准确的文字翻译了该书并对全书显然错误之处给于注说。但我也想提出一点不同见解商讨。译本将原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一九七○年间叙述中国的章节,删去未译,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译者认为“观点、史实方面的问题甚多,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窃以为这一理由值得探讨。公认的治史方法告诉我们,在研究纵向的历史时,必定要有横向的联系与之比较方能弄清关系,印象深刻,记忆切实;同样,研究外国史时,将中国史作为横向比较会理解更深。既然该书不是宣讲材料、普及读物,似不应轻率将观点错误部分删去。读书搞研究的人(其他人也如此)的基本、重要的才能是“分析”。要相信人们的分析能力,并让人们在分析中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近年来我所在的大学访问、观光的外国学者,无不为我们将各种观点(包括错误的,敌视的)的书任师生检阅而叹服,来中国前听到的所谓“灌输”“封锁”之类反动宣传不击自破。他们纷纷赞扬我们的见解是建立在比较的、科学的基础上的。再则,读者看了有关中国章节的内容之后,对作者的立场观点会有更冷静的认识。这对于衡量其他各章是有好处,还是反过来盲从其他未删各章呢?况且,这本书风靡欧美,受它影响的人不在少数,我们不是可以从中知道这些人受了些什么影响,他们是怎样看中国历史的,我们在交往中可以做些什么工作吗?
(《世界史编年手册》,〔美〕威廉·兰格主编,高望之等译,三联书店一九七九、八一年出版,2.50,2.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