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语问题

1983-07-15 05:54吴希义
读书 1983年7期
关键词:西德汉语英雄

吴希义

今年的《读书》第四期载了张隆溪同志的《管窥蠡测》,其中谈及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的anti-hero现象,笔者共鸣颇多。

西德当代著名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就在他的《灯塔船》(Das Feuers-chiff)中让主人翁弗赖塔克说:“我从来不是英雄,我也不想成为英雄。”十分有趣的是西德另一作家艾利希·凯斯特纳也发表过十分相似的言谈:“我不会是或变成英雄。而且我从未成为过英雄。既不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英雄。”海明威短篇小说《在异邦》(InAnother Country)中的美国兵身佩勋章却为意大利孩子们所不齿,他想:“我曾经受过伤,这是真的,但我们大家都知道,实在地说来,受伤只是出了一次事故而已。”这样的异邦、这样的心境自然是漫着anti-hero的冷气的。

不过,笔者以为把anti-hero译为“反英雄”稍嫌不妥。考anti-这个英语前缀,包含汉语的“反”、“抗”、“防”、“排除”等多种意义。就文学中的anti-hero而言,以笔者之管窥蠡测,似乎这个anti-里“排除”的味道更足更浓,作家们对传统的英雄观是取外位态,而非取对抗态,所以把anti-hero译为“非英雄”值得一荐。笔者揣想,汉语的“非”更能传神地译出anti-hero中所蕴含的消极的否定和幽默的嘲弄。

笔者自感研讨西方文学尚在藩篱之外,不敢存深入堂奥之想,仅以读书寸得献丑于前辈、内行之前。

猜你喜欢
西德汉语英雄
学汉语
英雄
中国与西德建交的一段曲折历程
追剧宅女教汉语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汉语与拼音
拉西德的玫瑰花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1972,另一场“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