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 全
苏丹共和国是万隆会议以后第一个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位于非洲东北部。它的领土有250多万平方公里,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首都叫喀士穆。喀士穆市由三个隔河相望的姊妹城市组成:喀士穆本市、乌姆杜尔曼(恩图曼)和北喀士穆,青、白尼罗河上的两座大桥把三个城镇连结在一起,呈“品”字形状,同我国武汉三镇颇相类似。“喀士穆”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象鼻子”。因为喀士穆市正好夹在非洲两条大河——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之间,是这两条河的汇合点,形状与“象鼻”轮廓很相似。
发源于乌干达的维多利亚湖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纳湖的青尼罗河,象两条巨蟒一样从喀士穆市两侧慢慢爬过,到喀土穆市附近合而为一,汇成尼罗河的主流,往北流八埃及。
喀士穆市附近的尼罗河水,吸引着许许多多过往的游人。青尼罗河水色湛蓝,白尼罗河水色莹白,汇合处的尼罗河水,一半是蓝色,一半是白色,彼此各不相扰地奔驰着,犹如两条色彩截然不同的锦带平铺在一起,在阳光下,粼粼耀眼,蔚为奇观。这是因为,青尼罗河流经的地区多岩浆岩层,冲走大量岩屑,同时溶解很多含硫物质,因而水色变为湛蓝的;而白尼罗河流经的地方是大片沼泽地带,水中所含的杂质大部分都已沉淀,颜色比较纯净,呈为白色。当这两条河在喀士穆汇合时,由于比重、流速的不同,混合的过程比较缓慢,需要经过一段流程,才能逐渐混为一体,所以便出现蓝白分明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出现于冬春季节和正常水位的时间内,如遇夏季涨水,上游冲下大量泥沙时,河水变得波涛滚滚,满江浊流,这种蓝白分明的现象也就消逝了。
喀士穆有着光荣的历史。1883年,英国侵略者派兵侵入苏丹。曾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过我国,后来又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英国刽子手戈登是当时英国在苏丹的总督和这支侵略军的司令。当时,苏丹各地都掀起了壮烈的反英斗争。苏丹人民在苏丹民族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领导下,举兵抗击侵略者。英国随民军被起义者打得狼狈不堪,节节败退。1884年8月,马赫迪调动四万大军,围攻喀士穆,使殖民军陷入绝境。1885年1月,马赫迪的部队粉碎了殖民军的抵抗,攻进了喀士穆,冲入戈登的总督官邸,在台阶上用长矛结束了这个刽子手的性命至今在喀士穆的哈里法博物馆中还珍藏着苏丹人民在这次著名的战役中缴获的许多战利品。馆中最引人注意的“击毙戈登室”中还陈列着戈登侵略我国的一部分资料,其中有戈登随身携带清政府特赏他的“黄马褂”和他在中国写的日记。今天,这些实物都已成为他侵略中国人民的罪证,同时,这些史料也说明了中国人民与苏丹人民有着共同的命运,相互间存在着悠久的战斗友谊。
(百华摘自《世界都城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