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毅能
历史、悠久的运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击剑运动的国家之一。据记载,周秦时击剑已成为搏斗形式的运动。《庄子。说剑》一文提到:春秋战国时,仅赵文王处就聚集了三千余人习剑,一次击剑赛进行了七天。妇女中出现了击剑名家“越女”。她的剑术到了汉代还在流传。王充在《论衡》中说;“剑使之家,计战必胜者,得曲城越女之学也。”可见击剑在我国历史上曾相当广泛。然而随历史的推移,搏斗式的击剑运动已渐消失,目前我国的剑术是一种具有高度民族艺术特色,又寓有攻防含义的武术套路的运动形式。
国外古代许多种族,如波斯、希腊、罗马、印度人等,也很注重剑术。将剑作为军事和体育的一部分。当时因器械笨重,缺乏技巧,击剑运动发展很慢。进入中世纪后,由于剑的改进和击剑家们强调技巧、放弃许多角力的动作,促进了击剑运动的发展。十七世纪,法国人发明了一种轻便剑,但因交锋速度快,又无防护具,故难免刺伤面部。以后法国的于·布埃西里发明了面罩。击剑面罩的问世是现代击剑运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使击剑运动变成一项有益而又安全的体育运动。击剑于1896年参加了第一届奥运会,正式列入国际大赛,当时仅男子花剑、佩剑。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增加了男子重剑比赛。直到1924年第八届奥运会,才出现女子花剑比赛。从此,历届奥运会都设有击剑比赛。国际剑坛每年还举行一次世界锦标赛和世界青年锦标赛。其他各种名目的比赛更为频繁。
速度、机敏和耐力的较量
击剑运动对人们突出的要求是反应速度,俗话说“眼明、手快”,这是击剑运动员首要的素质。击剑时,对手之间仅一剑之隔,要求对各种攻防信号能作出快速反应,久而久之,人们神经系统工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便大大增加。击剑比赛不许叫“暂停”,也不准场外指导,一旦被动,只有发挥个人的力量,摆脱困境。这就促使运动员们有意识地培养沉着、机敏的性格。
击剑运动的强度很高,据测定,优秀运动员在连续交锋后,脉搏可达180次/分钟。由于不停地防守和进击,脚下不时发起弓步的深度进攻(每次弓步冲击力都超过运动员体重),对运动员上下肢和腰腹力量的要求很高。按个人赛规定,每一剑种须在二天打完,一名剑手在二天内和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剑路的对手交锋。使运动员的耐力经承受很大的考验。
击剑运动还是一项高雅的运动。强调运动员要有礼貌。比赛结束,不论失败者如何懊恼,都须举剑致礼,否则会遭到观众的谴责。这对于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花剑·佩剑·重剑
现代击剑比赛包括花、佩、重剑三种。女子只有花剑比赛。比赛中,花、重剑只许刺,不准劈打,并采用电动裁判器来反映双方刺中与否。佩剑不仅可以刺,还可劈。由于佩剑比赛的裁判器尚在研制中,因此只能通过裁判员的眼睛来观察刺中与否。三种剑刺中的有效部位,即图中斜线遮挡部分。
为了使运动员在对等的条件下比赛,规则对剑的长度与重量都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花剑全长110cm,剑身长90cm,不超过50 0克重,剑身横截面呈长方形}重剑长度同花剑,重不超过770克,剑身横截面呈三棱形}佩剑长105Cm,剑身长88cm,重不超过500克,剑身横截面呈梯形。
比赛场是一个长14公尺,宽1.8~2公尺的狭长战道。运动员在交锋中不许转身和双方错位,只能相峙而立,进退移动。至于比赛的时间和决定胜负的剑数,要根据比赛的性质而定,通常在循环赛中,每场比赛,不论男女都是在6分钟内(净比赛时间)打5剑定胜负,在双败淘汰与直接淘汰赛中,女子10分钟打8剑、男子12分钟打10剑来决定一场比赛的胜负。在比赛中谁被刺中一剑谁就要输一分,因此记分牌或记分灯柱上,谁的分数值高,谁就是失利的一方。
我国击剑运动,是解放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我国每年举办全国性大型比赛,并派出队伍参加世界锦标赛和世界青年锦标赛。1978年第8届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夺得4枚金牌,4枚银牌。在29届世界青年锦标赛中,江苏运动员栾菊杰获女子花剑个人赛亚军,1981年又获世界锦标赛亚军。河南选手李华华在32届世界青年锦标赛中取得第5名,这些成绩、显示了中国击剑选手们向世界剑坛冲击的能力。外电评论说:“克莱蒙弗朗世界锦标赛(1981年)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击剑运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我国击剑运动正在逐步普及。我国击剑器材的生产也为此项运动的爱好者提供了条件。一般单位开展活动,除面罩和剑需购置外,手套可用劳保用品(皮制手套)代,保护服可用几件旧绒衣折叠缝制而成;也可用毡垫或海绵做衬里,外蒙帆布制成。使用前以剑试着刺劈,无痛感即可。至于剑种,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