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青
气温是有变化的:一年之内有四季之分,一日之中有昼夜之别。一般午后气温最高,清晨最低。一日当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叫做气温日较差。
大量事实证明:气温日较差对农作物的产量、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作物生长季节,气温日较差越大,产量越高。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气温日较差最大的地方,年平均在摄氏十五度以上,因此青藏高原的有些地区,小麦亩产可达二千斤,并且籽粒饱满,每千粒重最大竟达五十克。而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为三十五克。再如吐鲁番盆地的哈蜜瓜和葡萄,是驰名中外的水果佳品,也得助于当地气候,因为干旱沙漠气候的吐鲁番盆地,年平均日较差为摄氏十三点七度,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要大。所以,气温日较差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被称为“无形的肥料”。
但是,农作物是怎样从这“肥料”中汲取养分的呢?研究证明,由于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升高,就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夜间,由于温度降低,植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就减弱,消耗少,结果形成了“高积累,低消耗”的局面。在作物种子灌浆期和块根、块茎迅速膨大期,这些营养物质便主要被输送到种子、果实和块根、块茎中去,使庄稼高产,水果好吃。
在我国,气温日较差一般是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西北部的高原、沙漠地区大于东部平原地区,山麓大于山顶,沟谷大于平地。在生产中,农民为了增加温差,采取锄地和培土等方法。另外,在人工温室中,控制室内昼夜温度,合理加大昼夜温差,也会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增加产量。